临近年关的村庄
刘连生
走进腊月的乡村,红红火火的年货买卖格外引人注目,不禁为这种没有街道的集市叫好!几乎每个村庄里都有卖货的车辆在穿梭,都能听见商贩响亮的叫卖声,都能看见络绎不绝的村民买到称心年货时的笑容。
记得小时候,村里唯一能见到的外乡人就是挑着货郎担、摇着拨浪鼓的货郎,他们多是秦安、甘谷等地的小生意人,不辞辛苦,翻山越岭,走村串巷,卖些针头线脑之类的小日用品。尤其是腊月里,但只要有货郎来村上,听到那熟悉的叫卖声,货郎担的周围就会围满妇女、孩子们,经过反复挑选,女人们买上总共几毛钱的手缝针、线、顶针等,偶尔有孩子买一个一两毛钱的小玩具,一场买卖下来,也就最多一两块、两三块钱,但买者随心,卖者开心。货郎走到哪儿饿了,就用小商品向村民换点儿吃的喝的,心里觉得有滋有味。那时的货郎,是唯一能给村民们带来外面消息的灵通人,他们的存在确实缓解了当时人们的急需,也成了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遥远回忆。
现在乡村的情况是以前的人们想都想不到的。一到腊月,家家都开始备年货,开上私家车,再拉上几个村民到集市上去买。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因为孩子常年在外打工,自己留守在家,年龄也较大,集市又在十几里之外,赶集不方便,善于捕捉人们心理的商人们便浩浩荡荡地驱车来到了村庄里买年货,确实为村民提供了极大便利,就连有私家车的人家,也喜欢在家门口买货,因为集市上人太多了,拥挤,赶集很费劲儿。
商贩开着大车、小车,车头上安个喇叭,跑遍乡村,拉上人们普遍需要的年货,到村庄里来卖,一位商人说“我常年跑乡村做生意,平时卖些日用品、蔬菜,腊月里就增加了好多年货,收入并不比在集市上做买卖差,反而比固定商铺、摊位的收入还好!”他们有专门卖煤的,大多是卖蔬菜、水果、大肉、粉条、调料、干果、烟酒茶叶、豆腐、对联年画、礼炮礼品的,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有时来一两辆车,有时好几辆车同时开进村子里,有的停在中心场地卖,有的沿村内巷道叫卖。无论车开到哪儿,都有村民就近选购,买卖十分红火。讨价还价的声音、叫卖声、笑声响成一片,好不热闹!
这场景,这声音,这氛围,这买卖,热闹了乡村,方便了村民,更掺稠了乡村的日子,增浓了乡村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