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儿
刘连生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氛围浓厚,喜庆祥和,热闹异常。春节里,村村张灯结彩,家家喜气洋洋,年味儿十足。
儿时的玩伴都已子女绕膝,可那时过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小时候的年味儿很浓很浓。从腊月初八就开始有了年味儿,人们几乎天天在赶集置办年货,一集不空,背上背斗,提上大包小包,赶集回来时大肉、豆腐、各种蔬菜、卫生香、各种颜色的纸、烟、酒、茶叶、鞭炮及小孩子的玩具,还有各种水果、干果等,这些年货赶不了十几个集那是备不齐的,因为那时没有车,年货全靠人来背,几乎要家里人都买上新衣服,尤其是我们小孩子,一般是要从头换到脚的,集市上人山人海,摩踵擦肩,挤得水泄不通,拿着年货一步一步挪动,挤掉鞋子和踩到脚很正常,也不会埋怨对方,只是笑笑,或者说声“对不起,太挤了!”。养猪的人家,都要赶在腊月初十前后杀一头大肥猪。有些人一进入腊月,就早早地请村上有文化的人写对联,那仅有的几位文化人可辛苦了,天天写对联,直到腊月三十,由于当时集市上没有卖对联的,家家都要写,这文化人手都写麻了,但很开心,热情为村民服务,认为这是最喜庆的年味儿。大家辛苦了一年,地里也封冻了,把赶集当作一种难得的休闲,图的就是在买货的同时好好感受一下农村的年味儿,图个热闹。
备足了年货,那就要用心地过好每个环节,这在乡下非常有讲究。腊月初八,家家都要喝甜到心里的腊八粥,还要从河里打一块厚实的冰块,放到主房的正面桌子下,以示富水长流。腊月二十四,户户都要打扫每个房间的卫生,特别要扫除屋顶上的“吊吊霉”,意即除掉一年来的霉气霉运。腊月三十便是春节前的高潮,贴对联,挂年画,糊灯笼,做年菜,蒸馒头,煮肉,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在外工作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须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到了晚上,很重视守岁,炕火盆里生上木炭旺火,一家人围盆而坐,大人们边喝茶边讲故事,听得孩子们津津有味,因为那是农村里还没有电视机,那故事就一个接一个,几乎没有人想睡觉,守岁时间越长,来年的幸福就越多。同时,到午夜时分,院子里要点燃“爆竹”,上香放鞭炮,接灶王爷回家。
到了正月初一早上,春节就正式开始了,过年到了最高潮。街上的门店商铺都关上门回家过年,村里男人们给远房亲属诸家拜年,小孩总喜欢跟着,高兴地从长辈手里接压岁钱,女人们在家接待来拜年的亲房邻居。从初一下午,各家都开始给外村外地的所有亲戚拜年,因当时很少有车,不论远近都得不行,一般要持续到正月初十左右。这期间另外一件隆重的事就是从正月初四开始,各个村子都会由村民选出的“社火头”组织演出社火,扭秧歌、耍狮子、舞龙灯、唱曲子、耍高台、踩高跷等等,在本村分区域耍过一遍后,就向邻村“放探马”(专人送通知),一天或一晚一个村去拜年耍社火,加强村与村之间的联谊,那时社火是乡村里唯一也是最受乡亲们喜爱的文化活动,看社火的村民里三圈外三圈,还有好多年轻人看了本村的,还要跟上演出队去外村看,非看随心不可,一直演到正月十五晚上才结束。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赏花灯。元宵节是春节后的又一次高潮,当天,处处张灯结彩,家家喜气洋洋,户户都像在办喜事,红红火火,热闹非凡。每家所有的门楣上都挂上了彩色灯笼,灯笼上都精心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剪纸图案或图画,一到晚上,家家都把灯笼提到庙会上观赏评价,谁家灯笼的样子奇特,谁家灯笼上的图案美丽,说笑声不断,然后就开始“走灯”,由庙会会长组织,所有灯笼一个挨一个排成长队,锣鼓领头,沿着村庄周围的山梁走一圈,鞭炮一串连着一串燃放,以示祈福,给村民们带来辉煌的前景和美好生活,那场景太壮观了,就像一条长龙在山上舞动,一头已过河上了另一座山梁,一头还在对面山上向前蠕动,这走灯一般要经过两个多小时,好美!
现在,由于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出门常年打工,有少部分过年时会回来,但一过正月初三就开始陆续又踏上了打工的征程,有些人干脆过年也不回来,所以这些传统的春节活动很难样样举办,显得冷清了许多。但是,因为网络的普及和村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花样在逐年翻新,几村联合起来耍社火,地方政府还会出头组织大型的社火表演,甚至将社火耍到天水市区街道,参加展演活动。村民们也在电视上和手机上尽情欣赏全国各地的春节特色文化活动,除夕晚上看春晚已是必不可少的了。尽管如此,但还是少了当年的那种年味儿、那种气氛。同时,现在的走亲戚拜年全成了快节奏,年轻人开上车,拉上礼品,一天要走好几个村几十家,进门只是磕个头,说声“过年好”,坐也不坐,东进西出,就为了赶时间,图个快,拜年流于形式,甚至成了一些人的负担,这样缺乏沟通交流,不免少了些人情味儿。
人们被曾经的烟火年味儿熏陶成习惯了,无论现在如何发展演变,心底总是怀念那古朴、隆重、热闹、土色土香的过年习俗,总觉得有些遗憾和缺失,还想看到当年那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刻在骨子里的乡村春节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