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幸福天水 > 正文

总书记来看的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9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他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建筑群……

伏羲庙:我国最早祭祀伏羲的建筑群

天水伏羲庙又名“太昊宫”,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明清宗庙建筑群。现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的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伏羲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四进六院,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式建筑格局。主体建筑先天殿内现存明代伏羲泥塑彩绘巨像,身高三米,手托先天八卦盘,威仪古朴,俨然一位古代圣者的形象。殿内天花彩绘河图居中的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图,在国内古建筑中绝无仅有。太极殿尽间明代木质窗棂透雕团龙、团凤,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木雕艺术的精品。

伏羲创八卦,奠定易学基础;造书契,创造文字雏形;结网罟,发展渔猎生产;制嫁娶,确定婚姻礼制。肇启了中华文明,被称为“龙祖”,历史上一直位列三皇之首。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共同的族徽,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华夏儿女史称“龙的传人”,“羲皇故里”天水也就成为龙的故乡。

伏羲庙古树

一画开天,文明肇启,当文明的种子开始萌芽,草木也开始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繁盛。一眼千年,彼时的树代代繁衍,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天水伏羲庙内老树参天,柏影掩映,鸟雀翔集,情趣盎然。

天水伏羲庙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研究、展示、传承伏羲文化、龙文化、易学文化的中心,亦成为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胜地和探寻中华先祖圣迹的著名旅游景区。

传说,伏羲庙创建时在庙宇各院内种植了64株古柏,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历经几百年的风雨,现存37株,被称为伏羲卦柏。其中,有一棵千年古柏,树身已经严重倾斜、开裂,但它顶部的枝叶依然挺拔茂盛。伏羲庙大门内侧东西墙角原有古槐两株,相对而立。现存东边一株,树干中空,经鉴定为唐代所植,这不禁令人想起“千年柏,万年松,不如老槐空一空”的谚语来。

伏羲庙匾额

八千年前,伏羲在天水卦台山观天俯地创画八卦,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想武器。现高悬于伏羲庙内的众多匾额,则讲述着千百年来伏羲对人类的贡献和历史功绩。一一观之,每一块明清时期的匾额,都让人倍感天水文脉之悠长,文化之深远,历史之厚重。

其中,“与天地准”是天水伏羲庙现存匾额中题写时间最早的匾额,悬于伏羲庙宫门,为明代天水籍著名学者胡缵宗题写。原匾已佚失,现匾额是天水木雕艺术家吴永昌先生于1988年依据所存原匾照片复原的。匾额白底黑字,阴包阳刻“与天地准”四个颜体大字,无上款,下款为“郡人胡缵宗书”。

“开天明道”,悬于天水伏羲庙大门前牌坊正中。长3.5米,宽1.25米,厚0.12米。素边,匾心白底蓝字,上下款朱书。此匾有双上款和双下款。第一个上款为“乾隆辛酉孟秋既望”,下款为“湟中观察使者辽海杨应琚薰沐敬书”;第二个上款为“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五月吉旦”,下款为“中宪大夫宁夏府知府候补知秦州事王公重建”。

“开天立极”,悬于天水伏羲庙先天殿东侧门之上,长3.38米,宽1.6米,厚0.12米。匾文蓝底金字,上款为“大清乾隆四年岁次己未仲秋谷旦”,下款为“巡抚甘肃都察院佥都御史元展成敬题并书”。四边框有浮雕图案,上边框为双龙戏珠,间施云纹,下边框为双龙戏珠,间施海水纹,两侧边为翔龙和云纹图案。

“文明肇启”,上款注明题写时间是“嘉庆乙丑秋月”,即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秋月指农历的七八九月,匾额下款是题写者信息,书刻:州牧王赐均题并书。“州牧”是清代对知州的别称,官阶约为正六品。作者王赐均在嘉庆二年到十二年(公元1797年—公元1807年)期间任秦州知州。

伏羲祭祀

我国祭祀伏羲,从秦时就已开始。历朝历代相延成习,从未间断。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公祭伏羲的习俗由来已久,世代传承。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就在渭水流域用“太牢”之礼祭祀伏羲。明朝成化年间修建了天水伏羲庙,并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开始每年在此举行祭祀活动,逐渐成为全国祭祀伏羲的中心。祭拜活动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天水祭祀伏羲的活动是伴随着伏羲庙的创建而进行的,目前能看到的史料是北宋太平兴国初年,于三阳川蜗牛堡(今卦台山)创建伏羲庙后便开展了有一定礼仪的祭祀活动。随着元明清及近现代的发展,目前天水举办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官方祭祀伏羲活动。

1988年,天水市政府正式举办公祭伏羲大典。自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3年开始,公祭伏羲大典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机构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

公祭伏羲大典迄今已成功举办35届,是甘肃省保留举办的重要节庆活动和全省“八个一”文化品牌,相继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民俗类节庆·最具文化传承奖”“中国优秀当代节事”等荣誉,已成为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重要平台。自2014年起,在天水公祭伏羲大典期间,台湾同时举办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至今已连续举办10届,搭建起了两岸共祭人文始祖、深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增进了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同文同种的民族认同感。值得一提的是,从今年起,公祭时间由每年的6月22日调整为6月21日(夏至日)。

天水太昊伏羲祭典因其源远流长、影响范围广、祭祀规模大,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以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公祭伏羲大典,已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刘蕾 整理)

伏羲文化的实质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 刘雁翔

伏羲文化溯源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追寻我们民族的根,伏羲这个伟大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虽然伏羲的事迹笼罩在神话和传说的迷雾之中,但理性思考,无论是神话,还是传说,都是上古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乏人类历史童年的史影。没有了伏羲为源头的三皇五帝,也就没有了文字发明之前的历史。

关于伏羲的记载,先秦时期即出现在《管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典籍之中。上溯渊源,甘肃省天水市所辖的武山、甘谷出土有人面鲵鱼身纹饰彩陶瓶,正是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的艺术写照;甲骨文中即有两“虫”相并的字形,有学者认为此即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像的抽象化,都可证伏羲的传说起源很早。秦汉以降,在人们的精神信仰层面,伏羲三皇之首、开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奠定。不论官方或民间,史家撰著历史都将伏羲奉为历史人物,是和夏禹商汤一样的圣王。

伏羲文化的实质及其基本内涵

伏羲不仅代表个体,也代表群体,更代表一个时代。伏羲画八卦、结网罟、兴嫁娶、创乐器、定姓氏、制历法、理庖厨……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擎天明灯,照亮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三国时期大文豪曹植《太昊宓牺氏赞》云:“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名官,经地象天。庖厨祭祀,罟网鱼畋;瑟以象时,神德道元。”伏羲创制的诸多说法,其实就是原始文明的集中反映,是一个上古时期的文化象征。这些说法使许多长久造福于人民的事功有了物主,以便让人民崇拜,以便引领人民更好地生活。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尊称为“人文始祖”,民间称“人宗爷”或“人祖爷”。

伏羲文化的核心是附着于伏羲身上的创制即发明创造。现代意义上的伏羲文化内涵更加广泛,凡和伏羲事迹相关的事或物,诸如祠庙遗迹、民情风俗、轶闻传说、史籍记录等都属于伏羲文化范畴。

秦汉大一统,伏羲及相应的文化通过三个层面传播:其一,典籍传承层面,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代不绝书;其二,图像传承层面,伏羲、女娲交尾像被广泛采用,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工艺品加工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其三,祭祀传承层面,从官方到民间都是设祠祭祀,绵延不绝。由此,形成了内容博大、绵延不绝的伏羲文化,而对伏羲的钦崇自然而然成了几千年来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伏羲的历史地位

伏羲氏是中华人文始祖。历史上的“三皇”有五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其中都有伏羲,且位居第一。究其原因,是伏羲非凡的功绩使然,特殊的贡献使然。

伏羲代表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是人祖,也是龙祖。伏羲形象始终和龙紧密相关,如战国楚帛书就有“故有龙雹戏(即伏羲),出自雷泽……”的说法,此类记述包含着一条远古文化信息——即伏羲部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三皇五帝之中,也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龙)身形象,其实质便是伏羲就是中华祖龙。20世纪以来,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一些著名古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都出土有龙文化文物。由此可印证,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神,华夏先民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鲜亮的底色。伏羲而下,炎帝神农、勾芒、共工、祝融、轩辕黄帝等远古圣帝明王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一脉相承,他们创造的文化与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从而龙也就成为中华文化内涵博大、团结奋斗的伟大的标识。无论何时何地,“龙的传人”这一口号始终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团结奋进的“黏合剂”。有一句歌词唱得好:“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以伏羲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伏羲最重要的文化贡献是“始作八卦”,对此《周易·系辞下传》有完整表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而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伏羲“始作八卦”深信不疑。司马迁《史记》设有伏羲本纪,而其《太史公自序》有云:“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以八卦为基础,奠定了天、地、人三才大道的完整系统,从而构筑了博大精深的《周易》。《周易》历来被奉为六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众多哲人学者推演说解就形成了易学。易学作为中国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伏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伏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总而言之,伏羲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选择和确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他身上体现着一个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伏羲独占儒家道统渊源谱系人物之鳌头。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究极经传、品第人物,人分九等,其“上上”一等者即圣人,序次分别为: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从国史层面确立了伏羲开天圣人、人文源头的地位。这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正如明代大学者胡缵宗《太昊伏羲庙乐记》言:“惟太昊继天以开物、以画卦、以造书契而立极也。故有伏羲,而后有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有周公、孔子。有卦而后有《易》,而后有《诗》《书》《礼》《乐》《春秋》。有书契、有文字而后有典章、图籍。古昔圣帝明王,孰有若太昊者!”

伏羲文化是中华大一统政体的重要精神支柱。伏羲在古史系统中圣王地位的奠定和中华大一统政体的形成是相一致的,或者可以说伏羲三皇之首地位的奠定是中华大一统政体的必然产物。伏羲传说同源一体对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秦汉而下,在京师都设有祭祀伏羲的祠宇。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无一例外都尊崇伏羲。以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北魏一朝许多祭祀伏羲的专庙见于史籍;金代诏命在河南陈州、秦州卦台山等地定期祭祀伏羲;元代诏命全国范围通祀三皇,大建三皇庙;清代除在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伏羲之外,国家层面对太昊陵的祭祀一直持续到清朝更替前的宣统二年。民间而言,全国各地有为数众多的伏羲庙,南北均有,分布较集中的黄河流域达50余处。伏羲传说故事成百上千,在多个民族中都有传播。迄今发现西汉以来伏羲、女娲交尾形象画像砖、画像石、绢画300通(幅)之上,分布范围广大,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唐代墓葬、吉林集安高句丽墓葬亦多见。以上列举可证伏羲是历史选择确立的中华民族的共祖,对民族团结有积极意义。

伏羲时代即史籍所言的“羲皇代”“羲皇上人”,是安乐和谐、理想生活的代名词。在中国历史上始终认为存在过一个无君无王、无税无法、无饥无寒、至淳至真,集百美于一身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羲皇时代。不论是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小国寡民理想(庄子认定老子所言就是伏羲所在的时代),还是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世界,乃至陶渊明的桃花源,都是羲皇时代的不同注脚。正如古人解说《桃花源记》主旨——“此即羲皇之想也”。依此,人们对伏羲的尊崇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向往美好生活的观念。历代诗歌对“羲皇代”大加赞颂,如“幸逢尧舜无为日,得作羲皇向上人”等,或以“羲皇上人”为名号。以伏羲时代为最高政治理想,对历代的执政者不无警示意义。

伏羲礼赞

伏羲和伏羲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涌动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历朝历代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无疑会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起到积极的作用。

李燕杰先生《伏羲人祖礼赞》中言:“伏羲氏作为人祖,是神话?是传说?还是历史?如果是神话,这种神话,显示了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如果是传说,这种传说,留下口头相传中最美好的篇章。如果是历史,这段历史,更记录了我们先祖的光辉业绩。从神话、传说、历史中,我们深深感到伏羲氏是人文之祖,智慧之灵,教化之圣,铸魂之师。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