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北京 > 正文

北京多所高校校长、副校长赴深圳参加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正在举办的第二十届文博会热度不减。同样火热的,还有同期在深圳召开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记者注意到,北京多所高校负责人“登台亮相”,就各自主题进行了发言。

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上,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以《中华文化的品格风貌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气象意蕴》为题发表演讲。在他看来,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集中体现在价值立本、秩序立纲、人心立基、教化立俗、器物立用五个方面。

王博认为,中华文化的鲜明品格集中体现在守正创新的精神气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和尊道贵德的价值理想上。“守正的核心是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自觉传承,创新的实质是在守正前提之下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他说。

在同一论坛上,中央党校副校长李文堂也做了演讲。他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历程,阐释党如何通过“两个结合”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

他表示,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道德型文明,其核心力量是道德理想主义的代表性力量,强调超越社会、种族、血统、身份、利益集团所代表天下的精神,具有道济天下、经世济民的关怀。正是由于这两种人文精神(指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与中华人文精神)的相通性,我们今天才能通过“两个结合”,发展出人与人的伦理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思想。

如何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此次论坛进行了解答。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林尚立指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就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林尚立预期,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现代化,中国正在成为人类现代化新的中心地带,也将成为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心。“这要求我们必须着手以中国式现代化去迎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时代的到来。”

在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李小牧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于文化贸易带来的增益。他表示,需要协调好数字技术应用与文化内容创作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之间的连接和转化非常重要。李小牧建议,要研究利用快速发展的新技术,促进文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在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分论坛上以“出版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数字化之道”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认为,国际出版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具备国际化的格局,拥有跨文化的环境,在本科阶段要打好多语种语言基础、强化出版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在硕博阶段通过国内外联合培养的方式,助力学生掌握跨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并进行国际出版领域的理论研究。

“国际出版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领域,包括国际出版实务、国际版权贸易、国际出版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段鹏说,培养优秀人才需要国际化的实践项目和实践平台。

除了校长、副校长外,记者梳理发现,参加此次论坛的还不乏北京多所高校的教授。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