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 化典出新
——读《习近平用典》第一辑
穆明祥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孕育、创造和产生了难以计数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历史典故,名人名言、名诗和名句等,就是其中精髓之一。这些典故、名言、名诗、名句,为后人们在学习教育、实际工作与借鉴应用诸方面提供了极大方便,发挥出了积极的实用作用,体现出其蕴藏的极其丰富的文化价值。近日,在拜读《习近平用典》第一辑的过程中,更是深悟其理,惊叹其妙。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化用、活用、巧用这些典故方面所展现出的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由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以前的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为敬民、为政、修身……信念、创新、法治和辩证等13个篇章,针对每则故事,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诠释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尤其是所引用的古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功效、引导作用和教育意义,可作为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用典方面的遵循和指南。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蕴含着中华民族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在《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中,引用了大量这样的古代典故和有来历出处的诗文词语。诸如“敬民篇”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政篇”中:“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立德篇”中:“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修身篇”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廉政篇”中:“公生明,廉生威。”“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信念篇”中:“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创新篇”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法治篇”中:“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等等,不胜枚举。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中所引用的这些历史典故,正是基于如是思想理念,发乎由衷心声,并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以及他的治国理政理念与民族感情和民生情怀。
历史是一面镜子,优秀历史典故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钙质和文化财富。用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典故利于学做人。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在学习用典方面拓展了视野,找准了门径,同时也为我们做出了光辉典范。我们在学习《习近平用典》时,不能只满足于了解了几个典故、背下了几句诗词、记住了几句名言,更应进一步了解这些典故、名言的历史背景,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些典故、名言的原著文章,对照学习,方能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社会实践,才不会辜负习近平总书记所释放出的古为今用、化典出新的思想深意和良好用心。
优秀历史典故是古人思想的智慧结晶,在用来阐释现行方针政策时,必须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这些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体现其鲜活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取得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效果。这才是《习近平用典》的思想理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