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益性岗位,不仅是一项兜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的保障措施,更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民生工程。近年来,天水市结合实际不断优化乡村公益性岗位设置,以“小岗位”托稳幸福民生,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22806名就业困难、低收入家庭的群众,成为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圆了家门口的“就业梦”。
“小岗位”助力幸福翻倍
“大哥,这次想剪个什么发型?”“你看着剪,你的手艺我放心!谢谢你上门来给我服务。”11月11日一大早,秦州区藉口镇缑家庄村的“爱心理发师”王小英便忙碌了起来。
一把梳子、一把电推子,这是缑家庄村爱心理发师公益岗位工作人员王小英必不可少的两样工具。自从有了这个公益岗位,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头”等大事,更让大家的幸福感大幅提升。
王小英告诉记者,以前因为家里有老人和正在上学的孩子需要照顾,她一直没出门务工。经过村里技能培训,她成了“爱心理发师”,为村里的老人和有需要的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每月能有600多元收入。
“乡村公益性岗位为我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机会,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人,真是太好了。”王小英乐呵呵地说,“村民理发方便了,还能省下一笔开销,大家都觉得特别好。”
缑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缑村岱表示,目前全村有11名公益性岗位人员,按照每个人的特点和劳动能力,村里为他们量身选定公益性岗位,每个人的年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不等。
“乡村公益性岗位主要设置有卫生保洁员、道路养护员、生态护林员等十大类,秦州区现有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3734名。”秦州区人社局劳务办工作人员杨园园告诉记者,在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上,秦州区探索“1+N”管理新模式,按需设岗,实现了人员与岗位的精准匹配。同时,严把选聘条件关、职责需求关、个人能力关,帮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致富的农村脱贫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稳定增加收入。
“小岗位”守护美丽乡村
每天清早,武山县洛门镇郭台村的15名公益性岗位人员,都会拿着清扫工具把村头巷尾打扫得干干净净,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一份力。
“这两年,村里环境卫生定期有人打扫,日常还有人保洁,大家的生活环境变好了,住得舒服了,心情也舒畅了。”谈起这些变化,郭台村村民深有感触。
石小红家是村里的脱贫户。她的丈夫常年外出务工,她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收入来源有限。村上要选聘道路维护员时,村干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做事负责任的石小红。
“我担任公益性岗位已经4年了,这份稳定的收入对我的家庭帮助很大,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石小红说,看着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她也特别有成就感,以后一定更加尽职尽责,把这份工作做好。
“我们一定会用好、管好这支公益性岗位队伍,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武山县洛门镇郭台村党总支书记康际敏表示,公益性岗位选聘后,村里各个方面工作都得到提升,也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武山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陈杰告诉记者,今年武山县优先选聘三类重点监测对象277人担任公益性岗位,切实发挥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托底作用。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545个,并推行量化考核模式,最大限度调动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解群众之困,增民生福祉。天水市人民政府劳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郭娟表示,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人、科学合理、总量控制”的原则,今年我市对临时性乡村公益性岗位进行了优化调整,先后选聘乡村创稳网格员2431人,选聘暑期学生防溺水巡查员200名。目前,全市开发的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脱贫劳动力22806人,落实补贴1.83亿元。通过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为无法外出就业的已脱贫劳动力、半劳力、弱劳力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确保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