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小说散文 > 正文

高台明烛祭英魂

“西路军转战河西、血沃祁连,在历时半年之久的英勇血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行军,每天都在战斗,每天都在牺牲……”随着讲解员深情地讲述,我在高台西路军纪念馆还看到这样一组令人扼腕叹息的数字:西路军21800多人,有7000多人战死沙场,9200多人被俘,其中5600多人惨遭杀害。董振堂、杨克明……等革命英烈的名字如雷贯耳,威震敌胆,浩气长存。这组冰冷的数字背后,彰显的却是红军将士们坚定信念,英勇无畏,不怕牺牲。而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与残暴,及其反革命、反人类的罪恶本性,也已昭然若揭,暴露无遗。

在祖国西部版图上,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有一个自古被称为“河西锁钥、五郡咽喉”的地方,这里就是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的高台县。什么时候能够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走一走,到远近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看一看,已是我多年的夙愿。

80多年前,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命令,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战局变化组成西路军,挺进茫茫戈壁,血战河西走廊,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数月,终因寡不敌众,兵败祁连。

过去,由于多种原因,我军这段英勇悲壮的历史,曾经在党史和军史中提及甚少,或者是一笔带过。就连许多军内外史学家对此也是讳莫如深,谨言慎行。难道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血洒疆场的英雄壮举和伟大功绩,就这样静静地被湮没与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吗?!

“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他们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参观了张掖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

春雷一声震天响。这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在正式公开场合,充分肯定西路军的历史功绩和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这是甘肃党史、全国党史和军史研究工作中的一件鼓舞人心的大事。同时,这也是高台西路军纪念馆成立以来,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大事件,大喜事。我想,更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应该还是朱馆长和他的同事们了。后来,在一次通话里,朱馆长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是我赶上了今天的好时代,亲历和见证了这个伟大的时刻。我在纪念馆工作期间最大的收获与荣幸,就是先后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激动和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是啊,作为一名大西北的基层工作者,能够获得如此殊荣,此生足矣。

当然,对于一名曾经有过30多年军旅生涯的老兵和军史爱好者,我也怎能不心潮澎湃,振奋不已。决心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期盼早日能够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追忆革命历史,缅怀红军英烈。

这一天,也终于如约而至。

前不久,我应邀赴张掖参加一个活动,这也是我第一次走进河西走廊,来到这片神奇的地方。30多年前,我曾在青海西宁度过了近一年时间的新兵新训生活。我感到这已经是快到天边边了,已经是好远好远最西边的地方了。请原谅,我当时的年轻和无知。那曾想,过了这里,才是祖国广袤深邃,浩瀚无边,神秘莫测的大西部。

那天,我赶到张掖报到后,下午正好空闲。经过信息查询得知,张掖到高台乘高铁只需40多分钟的时间。机不可失啊!我一边订票,一边联系西路军纪念馆的朱德忠馆长。

与朱馆长相识已有多年,也是机缘巧合的事情。2018年,我时任天水市国防教育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当年负责组织和承办了全省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培训班。朱馆长作为嘉宾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在培训班上介绍了工作经验和宣传西路军精神方面的一些情况。就是在这期间,我与朱馆长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交流,特别是他朴实善良、热情豪爽的品格和认真负责、务实敬业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们虽再未谋面,但也时常保持着信息联络。

接到我的电话,朱馆长很是惊喜,只是正值周六,他因事已经回到了乡下老家。当我说明来意,朱馆长立即为我做了周到的安排,并表示尽量赶回来能与我见个面。

下午两点多,我到了高台。当我走出车站时,馆长已经委托朋友小张开车来接我了。十分钟过后,我就来到了位于县城东边的西路军纪念馆大门口。见有人下车,馆里的两位工作人员就热情地迎了上来。彼此简单介绍过后,我得知一位是纪念馆办公室的霍主任,另一位是馆里的讲解员石琳。此时,小石一身军队预备役人员制服,已经佩戴好耳麦,看上去,英姿飒爽,精神百倍,随时准备担负接待任务。别看小石姑娘眉清目秀,还很年轻,却已是拥有副高职称的资深金牌讲解员,并在全国、全省的行业大赛中,多次摘得桂冠。这在一个县属纪念馆已是不多见的,也是非常地不容易。听了霍主任的补充介绍,我向小石投去了敬佩和赞许的目光。当然,这也是朱馆长对老朋友的热情关照与至高礼数。

在霍主任和小石的引领下,我们缓步走进纪念馆,开始了这次期待已久的参观学习。

瞩目“血战高台”英雄群雕,一个个生动激烈的战斗场景,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战马嘶鸣,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仰望高高耸立的红西路军烈士纪念碑,“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5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原西路军第三十军政委、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亲笔题词,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对革命先烈们的无比尊崇与敬仰;伫立红五军阵亡烈士公墓前,悲痛、悲壮与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我默默三鞠躬,感恩先辈,告慰英灵;走进第一展陈馆、第二陈展室,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组组惊人的数据,再现了红军将士“理想高于天、热血铸祁连”,将星璀璨,光照千秋,永载史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昭示着一代代真正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信仰不变,精神不灭,矢志不渝,直到革命最后成功;从董振堂、杨克明纪念亭和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纪念林旁缓缓走过,风铃声声,松涛阵阵,好似千万红军将士依然昂首挺立,武装列阵,视死如归,只待一声号令,随时准备冲锋陷阵,拼死沙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此刻,伟大领袖和统帅的教导言犹在耳,是催征的战鼓,是进军的号角,给予我们以团结和奋进的力量。

在第二陈展室前面的草坪上,整齐地停放着几架空军退役的战斗机。看到这些熟悉的“老伙伴”,我信步走上前,感到格外地亲切与兴奋,其中有三种机型我都曾经参与维护和保障过。这时,我竟情不自禁地为小石姑娘当起讲解员来,悉数这些战机的主要作战性能和曾经的辉煌。

我们空军的发展也经历过许多艰难和曲折,但从西路军成功突围出来的400多名红军将士安全到达新疆后,他们成立“新兵营”,刻苦学习航空、无线电通讯、情报等技术,为后来我国空军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和队伍基础。此刻,我也在假设与幻想,如果当初红军有一架这样的飞机,战局的结果一定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西路军的历史就会被重新改写。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也曾痛心疾首地写道:“如果及早打通新疆,获得弹药武器,形势会大不一样。说实在话,西路军只要有个炮兵团,马家军再增加一倍,都不够我们打的。”但历史终归是历史,容不得半点的假设与猜想。

看着眼前这几架静静安放的战鹰,他们虽然不能再次升空歼敌作战,但依然都保持着昂首挺立的姿势。我耳边又仿佛传来无数战鹰发出的巨大轰鸣与震天怒吼,在灿烂的阳光下,直刺苍穹,忠诚守卫祖国的万里海空!

从馆里出来,在松柏大道上,路遇几队进馆参观的人群。我驻足观望,突然好奇地发现,一队人群中有好几位坐着轮椅或被搀扶的耄耋老者,他们胸前挂满了各种勋章和奖章,原来是某地老干部门组织的学习吊唁活动;紧跟着的是一队身着迷彩制服的现役军人,他们步伐整齐地从我眼前走过,其中不乏身缀大校、上校军衔的师团级军官。我情不自禁地挺直腰板,向亲爱的战友们行了注目礼。

参观结束,我特意邀请霍主任和小石一同合影。在庄严肃穆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前,也留下了我们珍贵的记忆。

临近离开时,只见霍主任从办公室里抱来一摞资料,是专门送给我的,并仔细用红布带系好了十字结。我接过一看,有《董振堂传》《从红西路军走出的共和国将军》,还有好几册《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杂志等,这都是近年来,甘肃省内关于西路军历史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我如获至宝,不胜感激与荣幸!

与霍主任和小石两位新朋友依依道别,我蹬车准备离开纪念馆。此时,手机铃声响起,一看来电是昔日战友陈天寿打来的。天寿就是高台县人,过去与我同在一个空军部队工作,都是政工干部,也很熟悉。他现在依然在军队,任甘肃省军区某干休所政委,官至正团,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军官,也是高台人民的骄傲。这次来张掖之前,我曾联系过他,想了解一下这边的情况,但他并不知道我到了高台。难道好战友亲兄弟,真是心有灵犀吗?当他得知我此时就在西路军纪念馆门口时,他激动地大声说道:“老领导,请看看对面的县一中,我当初就在那里上学!”我透过车窗仰望,“高台县第一中学”几个金黄色大字格外亮眼。简单几句通话结束,我急忙下车,又在战友的母校大门口,请小张为我拍了照,并及时传给了天寿。站在脚下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与战友一同见证了这所被红色基因深深浸染和影响的一所名校。

上了车,我和小张一起估算了一下时间。看看车票,距离返程还有近一个小时,小张建议我可以顺道再去看看几个地方,哪怕走马观花也行。

从县博物馆和高台湿地公园出来,小张把我带到了一处现存的革命旧址——红军槐。在高台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门前的小广场一侧,我看到了一颗古老的槐树。据史料记载,这棵古槐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年,红军血战高台失败,部分未能突围和受伤的红军官兵遭到了敌人的残忍迫害。其中一名姓张的护士长因伤不幸被俘,最后被敌人绑在这棵槐树上,残忍地用七寸长钉把他活活地钉死了。年轻红军的鲜血浸透了槐树皮,渗进了槐树的根脉。

从此,这棵槐树便有了血性,有了灵魂。几百年过去了,古槐依然根深叶茂,硕大的树冠遮天蔽日,碧绿苍翠,万古长青。这不正是伟大长征精神和红军将士大义凛然、视死如革命英雄主义的真实写照与体现吗?而且还是一个直观的、活生生的好教材。今天,当全县的人民公仆们,每天路过这里,都会与这颗“红军槐”有一次心灵的对话与碰撞。

不管是上天的恩赐,还是人为故意为之,这已是非常的难得与珍贵了。

返程时间临近,不得不说再见了。电话里,朱馆长告诉我,他正在返回县城的路上,希望我改变行程,晚上一起聚聚。想想明天还有要事,不敢耽误,我就婉言谢绝了馆长的盛情,期待下一次的相约。

来去匆匆,短短3个多小时。高台之行,虽说心情沉重,却也收获满满。坐在返程的列车上,眺望窗外广袤的大漠,远方巍巍的祁连雪山,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刀雪剑烈骨寒。红旗指处峰让路,战士刀头血未干。”残阳如血,喇叭声咽。祁连战歌,响彻云霄。战马嘶鸣,沙尘滚滚。铁流奔腾,势不可挡。遍地英雄,丰碑永存。明烛高台,祭拜英灵……

伟哉,西路军,英名不朽!

壮哉,西路军,与天地共存!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