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建议对《三字经》进行增删修订

近日,无意间脑海中出现了《三字经》中的个别句子。当脑海中出现这些句子时,突然感觉出不对劲来,故而,有了《建议对〈三字经〉进行增删修订》的想法。即使不增则已,但删,必须是应该去做的事。      

《三字经》,中国古代的启蒙课本。是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启蒙教材。通行本1200多字,分为教学之要、幼学之序、读书次第、勤学典范、为学效果五部分。相传初为宋代王应麟(一说为区適子)著。后经明清学者陆续补充。1928年章炳麟重订。内容侧重道德教育,采用三言韵语,便于吟咏记诵。宋以后与《百家姓》《千字文》形成配套,称“三百千”。        

《三字经》,是一本优秀的启蒙教材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存有的瑕疵也不是没有的。仅举以下两处为例。        

例一:“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说的是: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读书至深夜,为了不让自己瞌睡,就用绳子系发,悬于屋梁,如打盹低头时,绳索就会将他拉醒;战国时的苏秦,想在秦为官,因遭到商鞅所忌,回家后又受到亲人冷落,于是勤读《六韬》《阴符》等兵法之书。每当深夜昏昏欲睡时,就用锥子刺其股,使自己醒后再读。此二人后来都官至卿相。译成通俗的话便是:晋朝的孙敬刻苦学习,为了防止晚上读书打瞌睡而将头发用绳子吊在屋梁上;战国人苏秦读书困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们都没有老师来监督,却能自觉地勤学苦练。        

例二:“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说的是:晋朝有一个叫车胤的人,家贫,夜读无油点灯,就捉了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靠萤火虫发出的光来读书;晋朝的孙康家境贫寒,无油点灯读书,在冬天的时候,就在户外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译成通俗的话便是:像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捉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再像晋朝的孙康,没有灯就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的家境虽然贫寒,但他们从不停止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幼学教育的不断科学化,古人的一些教育思想,早已不符合今天人们的教育观。如例一这种“自残式”学习方法,是极其不可取的。睡眠,是身体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也是养足精神,以利更好学习先决条件。试想:当一个人极度疲乏,十分瞌睡的时候,大脑已经是很不清醒了,即使绳索将他拉醒,又能坚持多久,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人的身体上扎一根小小的刺,也是很难受的。“锥刺股”,难道不感到疼痛吗?不流血吗?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集中精力学习吗?除不能外,反倒会严重地分散精力,影响学习。这种“自残式”学习方法可取否?除此,还会造成一曝十寒,得不偿失的不良后果。        

萤火虫的光究竟有多亮,捉多少装在纱袋里才能够达到夜间照亮学习的效果;萤火虫处在不同的环境下(户外和纱袋里)是否还可以发光,能够持续多长时间,笔者没有做过实践研究,不好乱说。话又说回来,今天的孩子还需要去捉萤火虫来照亮学习吗?再说“映雪”。家寒,穿的就不一定很暖和,人睡在被窝里也未必觉得足够暖和。大雪纷纷、天寒地冻,拿着书本站在户外“映雪”读书;雪风袭来,面如刀割,不一会人都会冻僵的,在这样的严寒环境中,还能够坚持学习吗?能坚持多久?学习效果又会如何呢?况且,今天的孩子还需要“囊萤”“映雪”吗?        

上述提及的不管例一,还是例二,如是教育观,无论对孩子们还是成年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虽说它是古代传下来的启蒙教材,但今天如果仍要采用它,就必须将以上提及的两例,尽快地从《三字经》中删除,莫再让贻害后人了。        

笔者愚见,所言如缪,视作废言而已。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