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白天党校培训,晚上酒桌会友,他们在“忙”什么?

近日,湖南省纪委监委通报了湘西州11名领导干部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期间违规吃喝问题。

白天上课,晚上约酒,本就违反相关规定,而时任州劳动保障监察局局长、四级调研员邓万学等人更“罪加一等”,不仅让一私营企业主为酒局买了单,而且在当晚的学风检查中谎称在家住宿,在州委组织部进一步核查过程中,仍未如实说明其违规聚餐饮酒情况。

如今一干人等“官帽”纷纷掉落,是不是彻底“醒酒”了?实际上,这方面的前车之鉴并不少——

今年2月,云南省纪委监委《问“剑”破局》系列专题片披露了大理州剑川县11名“一把手”在参加州委党校培训期间违规违纪聚餐饮酒、接受宴请的情况:“5天培训4天喝酒”“回到宿舍吐了一地一床”。

今年4月,安徽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2022年12月14日晚,参加阜阳市委党校培训班的7名学员应其他党员干部邀请,违反党校封闭管理规定和培训课程安排,未经请假外出与其他4名党员干部一道掼蛋打牌、违规接受宴请。

今年4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2022年12月11日20时至23时许,6名参加青海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训班的学员,在宿舍聚餐饮酒。6人共饮用7瓶白酒,次日,一名干部在宿舍被发现死亡。

……

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是党性锻炼的大熔炉,“教学活动日一律不准饮酒”是三令五申的铁规定。从过往案例看,铤而走险者无不收获了严厉处罚,但依然有人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这些人的酒瘾为啥这么大?从后续检讨来看,不少人面对饮酒邀约也有过挣扎,但最终战胜理性的,还是一些歪风邪气——

圈子文化。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持续深入,已经鲜有党员干部明目张胆地大吃大喝。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人开始转向“小聚”。公开场合不喝,小圈子里猛喝;跟一般人不喝,与圈中人才喝。

具体到党校培训,能来的都是“潜力股”,又把平日难约的校友、战友、老乡、旧识等聚在了一起,便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视作互相勾连的好机会。“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在这些人的利益算盘上,进入圈子、建立人脉的潜在收益巨大,顶风违纪也就在所不惜了。

唯上观念。从通报案例看,不乏酒局是上级张罗、下级陪同,一些人即便心里打鼓,但碍于领导情面不敢不去。到了酒桌上,“讲政治”“酒品好”的下级更是频频举杯,动辄“领导随意我干了”,在“忠义”的假象里寄托着未来得以青睐的期盼,而一些领导干部也十分喜爱这类“服从性测试”。

服从管理,听从指挥,是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素质,但忠诚服从绝不应该是唯唯诺诺、俯首帖耳。特别是在显而易见的违纪违规行为上,盲目唯上是助纣为虐、害人害己。

从众心理。一些人抱持着“情大于法”的观念,认为聚在一起的都是“亲人”,总要顾及情面。甚至有人觉得,“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集体闯红灯反倒安全。“法不责众”,真的存在吗?

事实是最好的回答。看看既往那些酒局,不论级别多高、人数多少,只要违纪违规,都是“吃不了兜着走”。这背后是我们党非严不足以正风肃纪、非实不足以取信于民的决心意志。身为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独立判断的清醒、绝不盲从的定力。

对党员干部而言,喝酒绝非个人爱好那么简单,一杯两杯看似不多,但轻则耽误公务,重则滋生腐败。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推出了“禁酒令”,对公职人员的饮酒行为约束愈发严格,“公务不喝酒”已成一种共识。

但上述种种案例提醒,“酒桌上好办事”等长期形成的积弊具有一定惯性,在党校培训这样敏感的当口尚且有人敢于顶风作案,平日里是否酒瘾更甚?那些更为隐蔽的“圈子酒”,又该怎样纠治?

这或许不是普遍问题,但值得警惕。用制度管,靠常态抓,对隐形变异新动向时刻防范,这是避免酒精玷污权力的必须,也是精准化反腐的重要体现。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