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在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结束后拍照留念。 新华社发
近日,包括东南大学、中南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在内的国内高校相继发布研招考试调整通知或招生简章,纷纷决定从2024年起,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延长至3年。
此次,各高校延长研究生学制原因何在?硕士三年起步、博士四年起步,将成主流吗?在“提质”要求下,国内研究生教育将如何破局?
现状 研究生学制延长逐渐成为常态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基本制度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
“弹性学制”的政策导向下,各高校内部的学制安排各有不同,硕博贯通、本博连读等也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新选择。但长期以来,专硕学制2至2.5年、学硕学制3年的惯例已经被大众所熟悉。在200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还对专硕培养提出了“学习年限一般2年,实行学分制”的教学要求。
过去几年,国内多所高校已经开始对研究生学制进行调整,延长学制,尤其是专硕学制,成为了一种趋势。去年10月,话题#多所高校延长专硕学制至3年#一度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东南大学在《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章程》中表明,学校硕士研究生所有专业的学制均为3年。中南大学也在《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提到学校的研究生学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全日制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专硕同样实行3年学制的还有西北工业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的《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则明确表示:“将基本学习年限由2年调整为3年的学科,在过渡阶段实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至2年毕业,良好者可申请提前至2.5年毕业,具体标准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除了将全部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周期调整到3年的学校外,还有一些高校先行在部分专业实行专硕3年学制的改革。如南京师范大学在去年8月发布的招生公告中,就将2023年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等专业硕士的学制由之前的2年更改为3年。
同样的,博士“四年学制”在国内高校中也屡见不鲜。山东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章程》明确,本科直博研究生基本学制为5年,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申请考核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4年。《北京理工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也提出,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4年,最长不超过6年,本直博、硕博连读基本学制为6年(含硕士),最长不超过8年。
从多所“双一流”高校在研究生学制变革方面的动作可以看出,研究生学制延长已逐渐成为常态。
思考 读研“加时”之外 人才“提质”更关键
7月5日,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124.25万,比上年增加6.6万。而在2013年,招生人数为61.14万。近10年间,招生规模扩大了一倍之多。
在学制延长的情况下,持续探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为关键。
比如,部分高校在发布延长学制消息时同步公示了新的培养方案。以河海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专硕调整为3年学制后,在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上,学位课程由20学分增加至23学分,非学位课程则从12学分减少到9学分。
江苏大学研究生院则于去年1月发布了《江苏大学研究生双导师工作办法》,鼓励教学科研团队合作指导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由校内指导教师(主导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副导师)共同指导。在学校共建的联合培养基地中进行科教产教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也由双导师共同指导。
对于高校来说,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处理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研究生的培养也应及时回应这种变化。对于准备考研或申博的学生来说,调整状态适应学制变化,并充分利用学习时间提升自我价值更重要。
聚焦
学硕要“退场”了吗?
学硕要“退场”了吗?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持续扩招,这一问题被反复热议。公众对于“人才过剩”的敏感神经,似乎开始集中在学术型硕士身上。
一些学硕学生戏称自己要“绝版”了
近日,多所高校相继宣布将停止个别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学硕)的招生。学还在上,专业没了,一些学生戏称自己要“绝版”了。这些动静,看似是高校对于自身内部学科设置的调整,其中的逻辑却不仅于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就明确提到,要聚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该校去年也宣布自2023年开始停招法学学术学位、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的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学术型硕士的缩招或停招越来越普遍。比如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经济学院,北大国发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
统招录取的学硕逐年减少,推免占比越来越大,扩招的指标主要是专硕,部分学硕专业的招生人数则直接归零。
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正大力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招生比例达到14.4%。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专硕占比仅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在这背后,是政策的明显倾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专硕何以“逆袭”?
于是,专硕研究生逐渐就成了研究生教育主体。
“学硕培养方向是学术研究,在我国学硕总体规模已经达到高值的前提下,学硕逐步收窄是必然趋势,毕竟学术研究不需要那么多人。”在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看来,许多学生选择读硕士也是出于增加就业竞争力的考虑,并非一定对学术研究多么有兴趣。
尽管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停招可能是个“坏消息”,但这其实也是眼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专硕面向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专硕的需求面大,因此在研究生招生扩大的过程中,就往这个方向发展。
而理论研究,确实也没有必要再搞人海战术。
据媒体报道,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提出要稳定硕士规模,扩张博士规模,“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
从人才培养来看,学术硕士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除师范生外,攻读博士也几乎是必由之路。做学术的回归学术,其实早已明确。比如,专业硕士生在读硕士期间不能申请博士生,学术型硕士可以申请硕博连读。
除了减少统招,增加推免,有的高校还开辟了新的选拔方式。
2021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宣布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曾引起很大关注。公开资料显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较早从事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位之一。目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国优秀本科生直接攻博夏令营是该院预选拔直接攻博生的唯一渠道。
而且,学硕虽然重要,但并非所有学科都需要大量的学术研究人才。
有学生称专硕曾不被“待见”
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学硕强调学术研究和学科深度,专硕则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然而,虽说是差异化培养,实践中却出现了高度同质化的问题。于是在许多学生心中,专硕虽然省事,但也“弱势”。一方面,是因为对专硕存在观念上的不待见,另一方面则是没有明确的职业培养路径。
在储朝晖看来,学硕比专硕有更长的发展历史。对于公众来说,两者的差异,或许有些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家都崇尚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通道也多,那么大家就更重视学术。”不少人认为,专硕的含金量不如学硕。直观的表现,在于学硕的考题难度比专硕大,且专硕毕业门槛相对更低等。
已毕业的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李杰(化名)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有资深的硕导明确不带专硕的学生。储朝晖指出,很多人简单地认为,能带好学硕的导师就能带好专硕。但现实或许是,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的配置或教学模式的转型或还未能及得上研究生扩招的力度。部分导师对于专硕学生的期待,仍然是发论文、出成果。
据悉,不少学校的硕士点希望通过上马专硕项目来扩大研究生规模,然而在对待专硕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习实践和学业评价等还是沿袭学硕这一套。
新闻与传播专硕是相当注重实践性的专业。据李杰介绍,学院虽然也为学生们安排了校外导师,当地业界比较知名的前辈,但直到毕业要签字时,他才首次见到这位导师一面。
深读
研究生学制几经调整
从历史上看,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后,我国研究生的学制已经经过了多次调整。
比如,1995年颁布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明确“硕士生修学年限一般为2~3年,因特殊原因未能完成学习任务,经培养单位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同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也规定,“硕士生的学习年限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科和人才培养规格分别确定。博士生的培养年限,在完成全部培养要求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缩短或延长”。
21世纪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这两种不同的研究生类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等一批高校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实行了两年制硕士培养制度,但由于社会认可度和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上述高校从2007年起恢复了3年学制。
2010年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并随着硕博贯通、本硕连读等新的培养方式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大规模实行弹性学制。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申了弹性学制的重要性。
在上述背景之下,此次各高校纷纷延长研究生学制的原因何在?
多重挑战呼吁延长学制
从目前看,在“提质”要求下的国内研究生教育面临两个重要挑战,正是这些挑战对研究生学制的延长提出了要求。
一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延期毕业现象比较严重。根据北京大学博士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的数据,在全国273家博士生培养单位中,共有49.4%的博士生延期毕业。
此外,中国教育在线编制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03年硕士研究生的延毕率为4%,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增至10%,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从个体层面说,研究生延期毕业反映了当前学制偏短的问题;从国家层面说,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较大程度上没有达到预期质量。
二是专业型研究生将成为我国研究生的主要类型,与此同时,国家对其需求和要求也在同步提高。
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杂,一般入学后的第一年要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既要参加实习训练,又要撰写毕业论文,两年的学制难免仓促,这就导致专业型研究生面临理论学习不太扎实、专业实践难以到位的困境。而3年的时间能够让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拥有更充足的学习时间,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用人单位对于专硕的认可度。
延长学制不是“一刀切”
延长学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只增加学习年限,而是要在培养方案、培养要求、评价考核等多个方面作出调整。
首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调整学制,不可随波逐流,搞“一刀切”。比如,医学、教育、工学等专业对学生的知识要求和实践要求都很高,可以适当延长学制,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管理学专业),则可以不作调整。另外,即使是同一个专业,不同学校也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培养方式灵活调整。
其次,要关注培养过程的调整,优化各专业培养方案。各高校应广泛调查本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问题,对于确实需要延长或缩短学制的专业,要对其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调整,优化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体系等内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