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正文

运河之子|刘方明:扬州八怪的传承人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清代王士祯的这首诗,写的是扬州冶春。

冶春曾是文人荟萃之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常在此地消磨时光。《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扬州八怪纪念馆原馆长刘方明,也在此会面。这里已变成一家茶点老店,倚河而建,半在岸上,半出水中。探出水面的那部分,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古意盎然。

室内三五人,都是刘方明平日往来切磋的好友,彼此聊着诗文、绘画、扬州旧事。窗外的烟雨江南,似乎在与他们应和。身在其中,愈发能感受到那种浮躁社会里难寻的“雅趣”。

年轻时的刘方明和费新我(刘方明供图)

命运仿佛画了一个圆

刘方明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浓厚的人文传统浸润下,他自小喜欢写写画画、弄章刻印。上世纪70年代末,刘方明在苏州当兵,在部队医院巧遇大书法家费新我。

费新我是我国杰出的左笔书法家。他的隶书古朴、楷书敦厚,尤精于行草书,作品结字严谨,线条干净利落,章法错落有致,运笔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曾赋诗赞道:“秀逸天成郑遂昌,胶西金铁共林翔,新翁左臂新生面,单势分情韵更长。”过去,刘方明常去费新我家里请教,闲聊中得知,费老原名费省吾,取“吾日三省吾身”之意,由于生病导致右手打颤,他不得不以左手写书法。

费老先生对这个爱好书法、积极上进的年轻士兵深为赞赏,两人很快结为忘年交。当费新我得知刘方明自学篆刻已有数年时,立刻推荐他去向著名的篆刻家张寒月请教。

张寒月是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吴昌硕的高足,当时已经75岁。“我去之前,有朋友指点我说应该用红纸写一张拜帖,内容是:

正肃:张老夫子门下。受业门生刘方明百拜。”

张寒月看罢,非常高兴,爽朗大笑道:“没想到我 75岁,还收了一个军中徒弟。来,师傅送你一件礼物。”说完,转身取出一只古铜色缎面小盒,打开来,里面是一小团用黑锦缎包着的东西——一方名为“苦铁”的印石。

“苦铁”,意为锲而不舍把刻印的刀都累苦,也是吴昌硕先生的字号。这方印,是多年前吴昌硕所刻的自用印。刘方明看到这么珍贵的礼物,激动极了,他内心明白:“从今天开始我就正式成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海内著名的诗书画印大家吴昌硕大师的再传弟子了。”当年弱冠之年的张寒月得古稀之年的吴昌硕指点,如今弱冠之年的刘方明又成了张寒月的徒弟,三代人传承国粹的传奇还被拍成电视剧,1983年在央视播出。

从军队退伍后,刘方明一直在文化单位从事艺术研究,近20年任职于扬州八怪纪念馆。而吴昌硕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好可以上溯至以郑板桥、金农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冥冥之中,命运仿佛为我画了一个圆,把一切都接续好了……我如果早生300年,也许会成为八怪中的一员吧!”

刘方明和张寒月(刘方明供图)

集诗、书、画、印于一身

熟悉刘方明的人都知道,他有四绝:诗、书、画、印。由治印而书法、而绘画、而诗词,正是吴派艺术的正统血脉。

刘方明的印,有着吴门扎实的秦玺汉印功底,又有突破创新。1980年,他因公务小住江苏省昆山市,偶见当地山石结构特别,拿在手里细看,发现其纹理或如纤云舒卷,游丝袅娜;或如蟒蛇穿行,若隐若现。他忽然想到:“君子取象自然而法天。”于是利用石头的纹理变化,探索出篆刻艺术新的表现方式,自名为“山筋石脉法”。创作出来的作品果然风格独到,沙孟海先生誉为“新格之残缺美”,谢稚柳先生更赞其为“金石之光”。

他的字,用书法家邹正的话说,是“以汉隶强骨、凭魏碑出意、从晋书得韵”,让人看了之后有厚重质朴的感觉。

绘画上,刘方明开始较晚,却连连创新。吴昌硕的花鸟画独树一帜,他怕陷于吴派窠臼,从一开始,就用吴昌硕的花鸟技法画山水、人物;本世纪初,他独创“辫子系列”,将扬州八怪的经典传闻和雅趣逸事入画;10多年前,又揣摩着将摩崖石刻作为绘画元素融入画中,创作了数百幅作品,被画坛所注目;后来,他被中央美院著名山水画家姚鸣京教授吸收为访问学者,开始领略“学今人,不如学古人,更不如学大自然”的境界。

刘方明喜欢写诗,并且写的是古体诗。扬州文化名家韦明铧说看他的诗,就知道他必以“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是前人对于郑板桥的评价)为圭臬。刘方明说自己创作时,纸上笔中要有心灵感应,于是生活中的种种触动之处,都成了诗材。聆听完昆曲演唱,立马即兴得句:“满堂音粹绕梁啭,疑是仙阁传玉笙。”教导孩子,写下:“善悟多思勤作舵,寒梅开尽喜迎春。”

诗书画印的深厚功底让刘方明在画坛上独树一帜,被同道誉为“扬州新八怪,四艺熔一炉”。

画无古无今之画

在中国书画史上,扬州八怪变革了代代因袭的陈旧风气,开创了一个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画派。他们的创作方法深深影响着后世文人画的发展。身为扬州八怪纪念馆原馆长,刘方明对他们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

“扬州八怪是一个群体,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不都是扬州人。其中成就非凡者其实有15个人,以金农、郑板桥、高翔、汪士慎、李鱓(音同善)、黄慎、李方膺、罗聘八人为代表,以及画风接近而时常与他们并提的华嵒(音同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所以也称为‘八怪十五家’。”

现在的扬州八怪纪念馆馆址,曾是金农居住过的西方寺方丈室。而金农,也是扬州八怪中最为刘方明所佩服的人。“金农一生游历过很多地方,古稀之年到扬州,自称‘心出家庵粥饭僧’,虔心画佛,是一个艺术的苦行僧。他晚年画佛甚多,仔细观察,每幅均有鲜活的面相,但无一雷同,也没有人们寻常可见之佛像面容,这符合金农‘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的审美意趣。我行我素,特立独行。每幅佛像都是他自己心中的故事展现。扬州八怪中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是独此一人。”

最为大众熟知的郑板桥在《兰竹石图》中写道: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这其实概括了扬州八怪的精华思想,他们在艺术创作上都强调师法自然,直抒性情;在书画风格上,率兴写意,各显特色;在表现手法上,追求诗书画印,浑然妙合。”

突破了“正统”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示自我灵性,不断创新,这也是刘方明一直以来所践行的。

采访许久之后,一直记得他的《高远无限图》,画中小小的三个人分别立在高高的树上、巨大的石顶上,或盘腿而坐,或直立其上,修禅悟道,有种天人合一的架势。这种孤高肆意的画法,不是扬州八怪,谁敢呢?(王晶晶)

人物简介:刘方明,1958年7月16日生于扬州,字幺父、号亦园散人,自幼喜爱艺术。1979 年秋在苏州服役时经著名书法家费新我荐介拜海上画派代表人物吴昌硕先生的门人张寒月先生为师,后又拜沙曼翁、康宁为师学习书法、国画。其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展,出版个人作品专著20余本。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