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被贩卖的隐私照:偷窥的镜头,曾在这里出现

近两个月,社媒平台上关于“偷拍”行为及其处罚的讨论不休。

重庆母亲疑儿子地铁上被偷拍,“已立案”

湖南男子质疑卖气球男孩偷拍引冲突,“已调解”

泉州两中学女厕被偷拍传上网,“公安已介入”

川大女生污蔑大叔偷拍,“留校留党察看”

成都男子乘地铁被冤枉偷拍,“将起诉”

山东医生偷拍女性赤身视频,“已判刑”

……

多起偷拍事件被接连曝出。当事人与网友的应激反应、对于反转与结局的持续关注,都彰显着人们对于被镜头窥视的恐惧难以完全消减。

只需带着手机,施害者就能随时随地开始,无论是地铁、公厕、酒店……

偷拍无孔不入。对偷拍者来说,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可能给予了遮蔽;理应竖起隐私高墙的地方也能提供隐晦的便利。躲在“暗处”的人将一切场所视为违法的“失乐园”,突然出现在镜头后,窥探、刺伤普通人的生活。

01不对等的“惩戒”

对受害者来说,偷拍或许无法造成身体伤害,正如对线时出镜频率最高的“又不会少块肉”所说。但它对于精神和感受的攻击,几乎难以恢复如初。尤其当扣动扳机的人,来源于曾经的最亲密者。李可就是这其中一例。

两年前,李可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前男友将偷拍她的私密照片上传到了一个有十四万人在线的聊天群里。她尽了一切努力,以“传播淫秽物品罪”指控对方,但是由于传播数量不足并未按该罪量刑,最终判行拘5天。

李可不明白,自己的人生几乎被摧毁,但在法律上似乎无足轻重,与其他受害者沟通后甚至发现争取到的结果“相当不错”。(点击阅读更多)

02黑色产业链

学界将偷拍行为定义为影像性暴力的一种,日常、隐秘且成本极低,施暴者总是轻而易举地在任意时间地点完成“犯罪”。无辜的普通人随时都有可能沦为偷拍的受害者,这跟他们的样貌、穿着无甚关系。”

“偷拍隐私已成黑色产业链”。

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虽然偷拍者男女皆有,国内外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被害人往往以女性占绝大多数。而针对女性隐私的偷拍已经成为产业,职业偷拍者从中谋取暴利。新京报记者调查得知,偷拍者将偷拍的视频和图片上传至特定网站卖出,中间商购买视频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私域群聊,通过付费会员制将视频出售给下游买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近期日本东京售卖偷拍视频团伙也被曝光。他们每月从中国获取的片源最多可达100部,甚至有直接触摸、摩擦女性身体的录像。

03依法、理性维权

产业链化的偷拍行为远不止于是对隐私权的侵犯,更可能承担《刑法》的寻衅滋事罪、传播淫秽物品罪、非法经营罪、侮辱罪、诽谤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多项罪名。

但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许丹所言,偷拍偷窥面对的处罚大部分都是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有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行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2021年5月至8月,中央网信办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摄像头偷窥黑产集中治理。对于不落实主体责任的社交软件、网站、论坛、视频监控云平台、电商平台等互联网平台和企业,依法依规严厉进行处罚。但侦查偷拍偷窥案件并不容易。灵活性、隐蔽性、难以溯源,都是阻挠问罪的障碍。即使在问罪之后,还可能面临犯罪行为与处罚力度不匹配等问题。

此外,接连出现的偷拍事件也使得多数人的神经紧绷。一些误解与反转也因此出现。须知,在真相大白前,被指控方的个人权益也不应被忽视。关于偷拍,一个完善的应对机制应当是:反骚扰者有明晰的求助路径,被指控者有自证清白的空间。事情调查清楚后,及时公开澄清,避免被放大误伤。

“一旦隐私在网络上泄露了,就很难挽回了,数据会长期在网络上留存。”屡禁难绝的偷拍,是窥私欲、是谋利,还是其他?由此造成的安全感缺失,如何重建?这或许是需要系统性思考的问题,但公民的隐私安全不能只靠个人做好自我防护,劳神劳力的维权和如影随形的阴霾也不能仅以“和解”结局。

正如李可所言,“我只是绕着它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了”。

如今,即使远赴国外,李可也没有完全摆脱那个幽灵。很多时候听到跟拍照相关的话题,她的神经都会骤然绷紧。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李可为化名)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