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家贫,无钱购书,自然读书甚少。从小学到高中,除了课堂上的课本外,均无接触过任何课外诸如文学艺术之类的书。
上世纪70年代初参加工作后,虽说有了工资,可每月可怜得要命的几个钱,就连自己吃饭穿衣都不够,遑论购书。不过,那时候书店里也没有中外古典文学名著之类的书可供读者购买。 随着改革开放,书店里也陆续上架了为数不多的部分中外古典名著,但当时每个书店都有分配指标,要买到一部自己心仪的中外古典名著,也不是一件易事。笔者因经常跑书店的缘故,与几家书店营业员熟了,有新书某月某日发到该书店的消息,也能提前获得。得到消息后,到新书到货的那天,就是和同事换班,也要早早地去排队把自己喜欢的那套书给买到手。
当时工资虽说略有增加,但也很不大发,手头仍然很是拮据。为了购书,频繁举债,也因之常常勒紧着裤腰带。就这样,在自己经济严重拮据的10多年里,陆续少说也购了数千元的各类文学名著。对一个普通工人而言,在二三十年前能拥有这么多的书籍,已经是非常的可观了。不过,购回的这些书,大都是看看书前的前言,或书后的跋语,便束之高阁,再也很少去翻动它们。这一则是因为工作较忙,余暇不多,二则是觉得以后,尤其是退休后有的是时间来读书,眼前不必给因工作、生活已经负担不轻的自己身上再加砝码(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将来自己会眼花、眼疾之类的事)。
慢慢地,懒得读书的惰性便占了上风,即使有空闲的时间,也宁愿这里游游,那里逛逛,不愿将多余的时间用在读书上。就这样,虚掷光阴数十秋。眼看快到了退休年龄,该有时间读书了吧?自己也想着到了该好好地读点书的时候了,可发现不争气的眼睛又不给你好好读书的机会了——眼睛花得一塌糊涂。
俗话说,花不花,四十八。笔者还算幸运,真正觉得花,已经是五十开外了。这个时候,看起书来总是觉得模模糊糊的,再加上后来有些书报的字越来越小了,就是拿上倍数不小的放大镜,看上一段时间也觉得很是吃力;看得时间一长,就觉得目涨头晕,看不下去(因本人不喜欢戴眼镜,也没有去配老花镜)。这还不打紧,可偏偏福不双降,祸不单行,紧接着来又患了一种眼病——怕光、怕风和怕雪,且经常流泪,眼睛总是觉得黏黏糊糊的视物不清,且眼睑沉重,睁而不大,眼角处的细肉隐隐作痛,同时被眼泪蜇得上下眼睑也生疼生疼的。去医院检查过几次,也没查出一个比较定性的病症来。医生开一些消炎药,给几瓶眼药水,也就了事了。回家后遵嘱服用、点滴后,觉得效果不大。笔者又是一个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大上心的人,还怕麻烦,也未四处求医,百家问药,就这样好一阵,坏一阵地熬着。
因患了这种眼病,还给自己带来太多的尴尬处。如多年的老朋友,迎面走来,有时也发现不了;常常肩擦肩走过了,才发现是老熟人。再如路上遇见熟人,尚未交言,首先流下泪来;重要的话一句未说,为不致尴尬,解释流泪原因的话先费去了很多的唾沫。如此窘相,多有发生,实在令人不堪其“丑”。
这便从自己所得眼病中得到深刻的顿悟:世间万事万物,的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你想做啥就能做好啥,也不是你想多会做什么样的事就能做成什么样的事。就像笔者,本来打算待退休后有时间了多读一些书,好好补补当年读书少的课,可没等到退休,首先眼睛花了,接着眼睛又生了点疾患。这眼睛花了配副老花镜还能勉强地看点书,可眼睛有点问题了想读书便困难大得多了。真是早知今日,悔不当初。当初趁着自己年轻精力旺、视力好的时候为什么不“头悬梁,锥刺股”地多读一些圣贤书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至极。
有了这种经历,才知年轻的可贵,视力好的宝贵。于是,通过自己现身说法,也不管年轻的亲友们愿不愿意听,总是在年轻的亲友们耳边唠唠叨叨地说:趁着年轻视力好,挤时间多看一些古今名著,圣贤经典,或者是业务方面的书,这对自己的工作、事业的发展都是会有好处的。千万别像我似的,正经视力好应该多读书的时候不去读书,总想着留到退休后再去读。可你看即将到退休的年龄眼睛却花了,紧随着眼睛又出了点毛病,想读也读不成了,给自己在读书方面留下了这太多的遗憾。
希望亲友们都能明白,因为人这一生,谁都不会知道今天以后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所以,不论是读书,还是做其他事情,应该高度珍视眼前的光阴,把自己想做、能做、应该做的事情及早地做好,千万别今日拖明日,明日拖后日,使得今日复明日,几多明日空蹉跎,把一生中曾经拥有的大好光阴给白白地浪费掉。
以上是笔者一生的经验之谈啊,万望亲友们能够以笔者的事例为戒,趁视力好的时候多读书、读好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