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甘南,如同铺展在天地间一幅画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阔水连天,草木繁盛,花鸟为邻……一幅绿水青山、大河安澜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开来。
6月4日至6日,“美丽甘肃 自然画卷——2023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团走进甘南州,探访当地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密码”。
碧空万里、一望无际,阿万仓湿地波光粼粼
碧草茵茵、花香阵阵,曾经“垃圾围村”的尕秀村变成了游人如织的甘南“生态旅游第一藏寨”;绿水逶迤,青山相向,尕海湖水域湿地生态系统日趋完善;苍翠满目、生机勃勃,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绿色宝库重现生机;飞鹤凌波、蒲草翠绿,甘南近50万平方公顷的湿地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所到之处,采访团频频称赞:天蓝、地绿、水清、村美、产业兴的大美甘南,正续写着绿色发展新篇章。
沿着蜿蜒迂回的木栈道漫步于合作市加拉尕玛村,藏式房屋错落有致,水泥路平坦整洁……
“曾经的加拉尕玛村房前屋后柴草、粪堆、砖块乱堆乱放,杂草丛生,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的文明村。”坚木克尔街道加拉尕玛村党工委书记索南草骄傲地说。
夜幕下的加拉尕玛村
近年来,加拉尕玛村依托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建成了可容纳500人同时就餐的藏家生态园和独具特色的民宿帐篷营地,探索形成了“休闲度假+农家乐+民俗观光+农事参与体验”的乡村旅游新模式。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加拉尕玛村以环境整治助力乡村“蝶变”,以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切实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了生态保护向生态致富的转变。
走进距玛曲县城仅12公里的河曲马场,绿意蔓延……
“近年来,保护区通过退化草地治理、黑土滩治理、侵蚀沟治理、鼠虫害防治、划片区阶段性禁牧等措施巩固治理草地、湿地资源,为珍稀动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仅去年就有3万多只候鸟聚集在此栖息繁殖。”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曼日玛保护站工作人员王佳阳说。
河曲马场
河曲马场是中国名马河曲马的中心产地,河曲马以体格高大、适应性强、能爬高山、善走水草地而闻名。近年来,河曲马场进一步推动“马业+”发展,将马品种、马术运动、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深入挖掘马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景区特色的马文化品牌,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同时,弘扬河曲马文化。
甘南始终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
不仅传统优势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新兴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
走进位于夏河县的甘肃达哇央宗现代农业集团,只见厂区里一派繁忙景象。发酵好的牛羊粪经过粉碎、分筛、制粒等工序,被制成了生物有机肥,正准备装车销往全国各地。
采访团在达哇央宗公司采访。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摄
甘南“生态旅游第一藏寨”尕秀村
前些年,甘南农牧民群众对土地重用轻养,造成土壤养分失调。为了提升耕地质量,2021年年初,甘南州启动了“五无甘南”全域无化肥创建行动,政府为农户提供有机肥补贴,积极推广有机肥逐步代替化肥。
依托政策优势,达哇央宗公司有机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羊粪原料供不应求,公司也开始在周边省份收购原料。“我们将草原上随处可见的牛羊粪‘变废为宝’,既净化了环境,还增加牧民群众的收入,受益群众达2.1万户。”甘肃达哇央宗现代农业集团党支部书记范玉春说。
采访团在尕秀村采访。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摄
合作市佐盖曼玛镇俄合拉村
尕秀帐篷城
据介绍,达哇央宗公司将致力开展夏河县生态产业园10万吨畜禽粪便原料收购基地建设、5万吨有机水溶肥生产线建设、无人机技术黄河上游生态治理修复等项目,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研发功能型生物有机肥,开拓国内外有机肥市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尕海湿地繁衍生息
近年来,甘南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深入推进甘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河、湖、林长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甘南州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持续稳定,打造了享誉全国的“环境革命”金字招牌,切实筑牢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充分彰显了生态报国的甘南担当。
合作市录豆昂面山绿化基地。(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