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上谱写乡村共富新华章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农业农村事业发展综述
新天水记者 张彬霞
广袤的田野生机勃勃,设施大棚里果蔬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春日里,处处感受到张家川大地上乡村振兴的鼓点和活力。
成立70年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聚焦稳产保供、产业振兴、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着力稳定粮食生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补齐公共设施短板,提升治理能力水平,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大地回暖备耕忙,不负农时不负春。为切实做好2023年粮食生产工作,张家川县胡川镇抢抓今春雨水充沛、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吹响春耕备耕集结号,多措并举抓落实,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开好局、起好步。
据统计,今年胡川镇春耕总面积约48087亩,其中,春播粮食作物39034亩、油料作物4574亩、蔬菜4479亩,播种面积持续稳定。
近年来,张家川县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重要精神,把抓好粮食安全生产摆在首要位置,按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要求,做到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
通过加大奖补力度和土地流转托管服务,完成撂荒地整治9.4万亩,做到应种尽种;今年以来组织全县30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各类农业机械9000余台套,完成机耕61.5万亩,全县农机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落实2754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192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60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保障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对照今年8个中央补贴品种、15个省级补贴品种、6个“一县一(多)品”共29个保险……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撂荒地整治力度持续加大、农机化服务有效提升、惠农补贴激发内生动力、农业科技支撑力度加大、农业保险承保力度不减等系列政策落实下,全县粮食实现连年丰收,有效供给增加,粮食仓满库盈,市场供应稳定。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连日来,在木河乡蔬菜产业示范基地,玻璃温室里一排排立架上的植株间,随处可见鲜红娇嫩的草莓,不少消费者慕名而来,体验草莓采摘的乐趣。在张家川镇刘家村的张家川县现代果业产业园种植冬暖棚里,红彤彤的樱桃已开园上市,订单不断。在刘堡镇米家村甘肃禾润亿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猴头菇长势喜人……
近年来,张家川县重点开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衔接资金13405万元建设17个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种植类投资6270万元建产业园2个和示范基地7个;养殖类投资7635万元建养殖场4个、饲草中心1个和3个冷水鱼休闲农业基地。引导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民经营组织和种养大户、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单位等参与园区建设。
围绕构建“4+2”产业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培育发展特色种植业,2022年安排产业资金2.7亿元,完成种植马铃薯13.38万亩,产量25.62万吨,产值4.08亿元;蔬菜面积6.56万亩、产量14.43万吨,产值3.89亿元;中药材面积1.7万亩、产量0.62万吨,产值0.7亿元;林果总面积8.63万亩,产量7.85万吨,年产值2.62亿元。
同时,按照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的思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力度,累计完成国家地理标识产地认证2个、甘味品牌3家、绿色食品认证5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
在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上,越来越多精彩的故事接续上演。
眼下,张家川县正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等一系列举措,使得全县特色农业产业“聚势蝶变”。
生态宜居描绘新画卷
干净整洁的巷道、错落有致的房屋、舒适雅致的农家院落……走进张家川县的村村落落,一幅幅美丽宜居、和谐共生的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
农村美不美,关键看环境。张家川县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百日攻坚”行动,开展农村柴草场专项整治试点,2022年清理生活垃圾2286吨,清理村内沟渠1723公里,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791吨,整治农村柴草场1078个,配备垃圾分类处置设施280套,美化庭院2.8万户,255个行政村均建立完善长效保洁机制,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全县坚持点面结合,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整体推进,2022年共完成厕所改造7000座,占任务的100%,为76个整村推进村配发吸污车76辆。全县农村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63%,整村推进村达到全县行政村的55.3%。持续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投入各类资金1.06亿元,创建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10个,县级示范村20个,提升村10个,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心怀远方,逐梦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张家川县将持续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美丽宜居建设,不断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让农民得到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