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思维方式
常文峰 郭三龙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结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以系统观念的视角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对于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从中华民族发展视角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决定一个民族能否实现永续发展,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人类发展史中的永恒价值。从党和国家战略布局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进一步理论认识和实践升华。从人类社会发展维度而言,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尤其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责任、顺应时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让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为全世界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构建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绿色发展,就起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据史料文献记载,曾经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骄人成就,但是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发展的明显短板和瓶颈,“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坚持历史担当,必须先之劳之、率先垂范;必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因此,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经济转变方式问题中的增量与存量的辩证关系。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系统思维
恩格斯认为:“我们所面对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辩证系统观是关于自然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的一般图景,是从辩证的、系统的角度对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辩证系统观认为,包括人工自然界在内,整个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自然界是以系统的形式而存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系统的存在形式;物质在时空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归根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对待自然、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修复自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需要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进行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法治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完善的步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制定完善相应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比如201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是我国环境立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这些生态环境相关法律规章的制定实施,修订完善,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使生态环境保护不断走向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成为带电的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毛泽东同志说:“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们的高级负责干部要有这种精神准备,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要增强前瞻意识,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就体现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2013年7月27日国家林业局宣布启动“生态红线”行动工程,划定了林地、森林、湿地、荒漠植被和物种四条生态红线,“划定全国林地面积不低于46.8亿亩,森林面积不低于37.4亿亩的森林红线,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00亿立方米,全国湿地不少于8亿亩,全国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恢复荒漠植被不少于53万平方千米,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严禁开发,现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生态红线的划定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八、结语
理论产生需要实践环境,也需要科学思维,没有科学思维,形成的理论必然是片面的零散的,只有建立在科学思维基础上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才能更好指导实践活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有重要作用,也必将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发展观、生态观的变革产生深刻影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