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毒株XBB来袭:或是最糟糕的变种 致病力如何?
据最新消息,中国已检出XBB突变株,但尚未形成优势传播。上海已监测到XBB.1.5毒株,这些病例绝大多数为境外输入病例,处于闭环单独管理中,因此并未造成BQ.1家族和XBB家族的本土大规模传播。中疾控此前指出,奥密克戎BQ.1和XBB分支已传入中国,其传播优势会逐渐增加。
针对市民对于欧美地区毒株BQ.1和XBB传入的担心,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袁政安表示, 目前上海所发现的奥密克戎BQ.1和XBB毒株,仅在极少数入境隔离人员中检出,尚未在社会面上造成本土传播。
何为“XBB”毒株?被指更易突破免疫防御系统
据媒体报道,XBB是奥密克戎的一个亚变体,于2022年8月首先在印度被发现,9月由科学家首次命名,被认为是2021年早些时候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奥密克戎亚变异体BA.2.10.1和BA.2.75的“重组”。XBB已经进一步演变成为XBB.1和XBB.1.5,其中后者是目前在欧美部分国家迅速上升的变异株,并且在一些国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全球新冠病毒亚变体主要分为两个谱系——均由BA.2进化而来,一个由BA.5.2进化而来的BQ.1和BQ.1.1为主导的,此前在欧美和日本广泛流行; 另一个由BA.2.75进化,进一步与BJ.1重组而来的XBB,XBB.1.5为主导的,此前主要在印度、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流行的为主。目前XBB.1.5的传播速度已超过此前在东南亚进化出CH.1.1和CH.1.1.1这一亚变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病毒学家安德鲁·佩科斯(Andrew Pekosz)表示,XBB.1.5与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不同,其有一个额外的突变F486P,与人ACE2受体亲和力更强,能更好地与细胞结合,更容易进入人体内。
新冠病毒进化路线图(图片来源:Rodrigo Quiroga)
研究也显示,XBB.1.5的免疫逃逸能力与 XBB.1相当,但关键突变F486P使其具有更高的人ACE2受体结合亲和力——ACE2可以被看作是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大门”,这意味着XBB.1.5更容易感染人体。
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专家迈克尔·奥斯特霍尔姆(Michael Osterholm)日前接受采访时说:“全球目前面临的最糟糕的变种可能就是XBB。”有文章援引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的数据称,截至2022年12月31日,XBB.1.5已在至少74个国家和地区被发现,其在美国已蔓延至43个州。在XBB.1.5占主导的地区,住院率并没有完全高于其他毒株占主导的地区。
对此,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向中新网这样介绍,F486P在轻微增加与ACE2受体结合能力的同时,其免疫逃逸能力也有轻微减弱。这再次说明复制感染与免疫逃逸是连动的。现在的变化是遗传漂变,也就是偶然发生的变动造成下一代基因频率不同于这一代的现象,实际上没有离开基线太远。
金冬雁称,XBB.1.5目前在美国没有导致感染、住院、死亡数字出现显著变化,对其致病力和二次感染风险均不用过于担忧。“除了免疫逃逸能力有一定程度增强,其他各方面的变化都是比较小的。”他说。
致病力究竟如何?主要攻击脑部和肠道?
感染XBB亚型毒株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头痛、喉咙痛、鼻塞、全身疼痛、疲劳和发烧等。虽然其致病性并未明显增强,但鉴于其独特的F486P突变能够使其更好与细胞结合,XBB.1.5比其他毒株更容易突破我们的免疫防御系统。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表示介绍,BQ.1和XBB的致病力与奥密克戎其他系列变异株没有明显区别,重症率和死亡率在流行BQ.1和XBB的国家也没有增加。
近日社会上流传新毒株XBB主要会攻击肠道导致腹泻,还有传言新毒株XBB会攻击人的脑部。据此,国家传染病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新冠感染者部分确实会有消化道症状,包括呕吐与腹泻等情况,腹泻在呼吸道之外的症状中并不太罕见,从国外的报道来看,XBB也同样可能造成腹泻,但并没有出现更常见或更严重的迹象,XBB还是以侵犯呼吸道为主,因此“XBB主要攻击肠道”并不成立。
新冠感染的罕见并发症中脑炎也是其中之一,并且引起的症状相对严重。但是发生的概率很低,大家不必过于紧张。至于“脑雾病”只是大家对于感染新冠后自觉容易忘事或者工作效率低下的“戏称”,并非一个特定的医学上的诊断,一般不作为新冠后遗症看待。
此前,一张“新冠XBB.1.5毒株攻击消化系统建议囤药”的截图广泛传播,截图中提及的诺氟沙星、蒙脱石散等药物随后登上热搜、引发讨论。
上海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茅益民认为,诺氟沙星是抗生素,针对细菌感染才有效果,它并不适合新冠病毒引起的腹泻,滥用抗生素会损伤肝脏,甚至加重腹泻。正常情况下腹泻可以将病毒、毒素排出体外,不建议一出现腹泻情况就立即服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但如果连续多天多次腹泻需尽快就医。
同时,茅益民强调,病毒和细菌是两码事,如果是新冠病毒本身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用诺氟沙星是没用的。所以我认为囤诺氟沙星没有多大意义。
一周内感染占比超40% 成美国“头号流行株”
美国疾控中心(下称CDC)于美东时间2022年12月30日(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其估计当周美国有40.5%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是由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亚型毒株XBB.1.5毒株引起的。
XBB.1.5毒株在当周的感染比例环比接近翻番(2022年12月24日当周的比例仅为21.7%)。科学家们表示,由于具有极高的“免疫逃逸”能力,XBB.1.5已经迅速取代BQ.1.1和BQ.1,成为美国的头号流行毒株。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病毒学家Andrew Pekosz表示,XBB.1.5与同族的毒株不同,它有一个额外的关键突变F486P,可以更好地与人类的细胞相结合。同时,有研究指出,XBB致病力并未明显增强,但由于该毒株突变能更好地与人体细胞受体结合,因此XBB.1.5“免疫逃逸”能力更高。
针对包括XBB.1.5在内的XBB亚型毒株,美国卫生官员多次呼吁人们需要确保接种最新的新冠疫苗(尤其是老年群体),如果老年群体出现了突破性感染,需要接受抗病毒药物Paxlovid的治疗。
如何应对新毒株?会造成新一轮感染高峰吗?
对于XBB.1.5是否会造成中国内地新一轮感染高峰这一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教授向中新网回应称:“不必要担心,有些夸大了。”
张继明表示,目前监测到的新毒株仍属于奥密克戎亚型,仍属于呼吸道病毒,即主要感染呼吸道,且致病性并未增强。同时,结合处理第一轮感染高峰的经验,医疗资源可以应对。
金冬雁也表示,XBB.1.5在美国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新冠在美进入地方性流行的基本态势。在他看来,目前新冠在美国已不存在海啸式暴发的土壤,XBB.1.5并没有改变这个土壤,且在美国并未引起类似年初 BA.2的大暴发。
国家传染病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也强调到,只要大流行没有结束,全世界范围内新冠病毒的流行株一定会不断变化,新出现的变异株也一定会取代旧的变异株成为最流行的病毒株,这是一个规律,大家不必过于焦虑。
作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工作者,不管何时,我们都必须保持警惕,持续不断地做好本地流行毒株的监测,并且同时加强感染者临床症状的监测,如果发现新的变异株导致的感染人数再次明显上升,并且伴有致病性增加,致死率上升时,可能需要再次加强非药物干预的措施,避免又一波的医疗高峰。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这么来动态调整防控措施的。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副研究员、北京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曹云龙表示,2022年绝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四波重大感染高峰,多为不同突变株所诱导,平均三个月一次。
不久前,曹云龙入选《自然》杂志(Nature)公布的2022年度科学影响“十大人物”(Nature’s 10),作为新冠预测者(COVID-predictor),追踪了新冠病毒的演化,并准确预测了新突变和新毒株的出现。
那么,中国是否也可能会经历这样的多波感染高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蒙国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个月是不至于的,但半年是有可能的。第二波高峰可能在五六月份。根据对周边城市及地区评估,第二波疫情规模将远小于现在,将为现在的25%-50%左右。因此不需要过分紧张。
(资料来源于中国新闻网、每日经济新闻、财经、澎湃新闻、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