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枫 周晓琴 何长凯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金融业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当先导、逆周期、补短板”的特殊职能,围绕做好“水”“绿”“地”“城”“业”五篇文章,近三年累计支持甘州区融资贷款43.37亿元,助力全区在生态建设、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城市更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民生事业等领域领跑全市甚至全省,为甘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金融活水”。
与“水”交融 金融借力打好“生态修复牌”
走进甘州城区水生态修复治理区的中央文化公园和市民休闲公园建设现场,工人们正争分夺秒抢工期、赶进度,工程建设快速有序推进。
“工程总投资10.21亿元,我们向农发行申请了8亿元融资贷款,今年3月份,第一笔2.3亿元水利建设贷款已到位,为项目顺利进行提供了资金支持。”据甘州区万邦创业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志亮说。
据了解,作为省列重点项目,甘州城区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利用张掖市污水处理厂中水进行补水,沿南二环道路及东、南三环道路输送到甘州城南,成为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的主要水源,之后经过城区原有的水系及湿地排入山丹河,真正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项目建成后,可为市民提供集健身、休闲、娱乐、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填补甘州城南没有公园的空白。同时,对连通优化城市水生态系统、改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营造美丽宜居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产生深远影响。
同样,位于甘州城区西南侧巴吉滩,一个辐射全区15个乡镇和29.85万城区人口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甘州区农村自来水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
“总投资3.1亿元,计划农发行贷款2亿元。”甘州区水务局局长赵乾升说,“项目建成后,将关闭200多眼机井。这不仅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解决全区农村人饮工程小型水厂水源地污染安全隐患问题,而且彻底改变了地下水资源超采趋势。”
近年来,农发行还创新通过PPP模式向甘州区贷款8200万元,支持全区9个乡镇建设76座乡镇污水处理站及总长度30公里的污水管网,建成后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量达4510吨,助力解决了全区农村污水整治难题。
携“绿”共生 国储林项目厚植生态底色
三年前,黑河甘州段西岸是大片的荒滩戈壁、旧石料场。如今,6万亩黑河乱石滩,变成了满目皆绿的林海。
为了祁连山生态安全和黑河西岸治理,2020年底,甘州区谋划启动国储林建设项目。项目总建设规模38万亩,一期建设规模56592亩,总投资11.31亿元,新造林面积34431亩,改培面积3703亩,抚育面积18458亩。
“项目能顺利实施,甘州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背后,离不开农发行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甘州区青绿林草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勇说。
为解决生态建设资金不足问题,2021年,甘州区积极探索“林草项目+政策性贷款”的投融资新模式,率先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申报并争取全省首单8.97亿元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开启了全省利用政策性银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先河,为全区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为推动全省林业草原多元化政策性投融资机制创新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被评为“2021年度全省10大金融事件”,创立了“张掖样板”。
如今,甘州区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不仅营造出了6万亩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还建起了祁连山浅山区水源涵养林、人祖山口元宝枫储备林基地、西洞滩文冠果基地,新增国土绿化面积52.7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20.8%,创建起了“国家森林城市”“零碳城市”。
2021年9月,全省首笔36万亩人工林完成碳汇交易,实现经济收益460万元。这笔张掖乃至甘肃省“史上第一”林业碳汇交易,开辟了林业生态产品市场化道路,取得生态价值转换新突破。
除了碳汇交易外,储备林项目还能算出几笔经济账。
在甘州区林草局局长王东看来,第一笔账就是林下经济。国储林栽植了珍珠油杏、文冠果等特色林果2.4万亩,可发展林草、林药、林果和木本油料产业,仅盛果期木本油料年收益就可达1.95亿元。
其次,还有一笔苗木账。据测算,待到几年后,当抚育的储备苗木达到出圃条件后,间苗出圃的各类苗木,能实现收益近48亿元;20年后,大量的大、中径级用材林可间伐出售,每年可实现木材收益1.35亿元。
多重“绿色红利”还将继续释放。当前,围绕生态建设这个课题,甘州区已着手规划建设祁连山生态博物馆、黑河生态博物馆、北方植物园等重点工程。此举,旨在通过植入多元业态将林地湿地变成休闲胜境,推动生态环境完美实现二次“蝶变”。届时,还可同向聚合、深度融合养老、医疗、运动、旅游、养生、美食等商业元素,带动旅游以及就业。
掷“地”有声 助力张掖打造种业“硅谷”
近日,张掖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项目现场热火朝天,机器轰鸣,挖机挥舞长臂,项目进展顺利。
“我们快马加鞭赶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投入运营。”张掖市甘州区现代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文军介绍,截止目前,项目一期计划建设的1、2号加工生产线、1、2号智能立体库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玉米种子交易中心、科研中心正在进行钢结构材料加工、安装;招商引资入驻园区三家企业甘肃赛威、甘肃华瑞恒祥、张掖沃土源公司正在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据了解,张掖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项目规划占地面积4660亩,总投资53亿元,配套建设玉米种子科研区、加工生产区、战略储备区、交易区、农机社会化服务区、现代种业装备科技区、西北粮食进出口仓储物流配送区、循环利用区和公用工程区等九大功能区。该项目分三期建设,其中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投资20.08亿元,建设种子科研中心、国家玉米种子战略储备中心、种质资源库,配套建设种子交易结算中心等综合服务设施及现代化玉米种子成套加工线5条;项目二期工程建设投资26亿元,主要建设玉米种子加工生产线8条,国家种子储备中心8个库,物流园区;项目三期工程建设投资6.9亿元,主要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气候实验室、循环利用产业区等。
项目建成后,园区玉米种子生产加工、销售能力可达3亿公斤/年,将打造集种子“育繁推、产加销”一体的国内一流玉米种子产业园,有力提升“张掖玉米种子”在全国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创建立足张掖、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种业“硅谷”。
“区上成立专班,农发行张掖分行、甘州支行积极配合,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前项目前期贷款2亿元,为项目的开工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甘州区金融办副主任刘晓芳说,下一步,区金融办将继续与农发行沟通对接,加快推进种子产业园后续项目资金融资进度,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政策资金支持。
众志成“城” 矢志城乡融合发展
青砖石瓦小路,亭台楼阁如画,小桥流水农家,百姓张张幸福笑脸……告别“房前泥泞、房后棚圈”的农村印象,打造农民的“诗意栖居地”,地处黑河沿岸的甘州区靖安乡用村容村貌的“蝶变”诠释着美丽乡村的新变化。
“我们推进乡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重点项目建设,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助力,特别是农发行在人居环境整治和空置房、老旧房屋拆除项目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解决了群众修建安置房在资金方面遇到的问题,为全乡风貌改造等重点任务提供了保障,全乡修建4个集中安置区,335户群众住进了新房,现在全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靖安乡党委副书记石晓瑾说。
靖安乡的蝶变是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宅基地和住宅闲置问题日益突出。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甘州区积极谋划包装了总投资4.28亿元的农村空置房老旧房屋拆除项目,申请农发行贷款融资3.2亿元,专项用于18个乡镇的6881院空置房老旧房拆除。
“至目前,共向农发行贷款资金2亿元,拆除空置房老旧房屋5807院。”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王克勤介绍,“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与农发行沟通对接,尽快落实剩余1.2亿元的融资贷款,加大对各乡镇示范村示范节点、景区沿线、铁路公路沿线,影响镇容村貌的老旧房屋拆除力度,力求乡村颜值更加靓丽。”
2021年12月24日,甘肃河西走廊(张掖)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项目7亿元融资贷款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审批正式落地甘州,成为全省首单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贷款,为破解河西五市甲乙类传染病防治难题,增强河西地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能力,促进区域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同样,作为市区两级重点项目的张掖奥体中心建设,也离不开农发行3亿元的贷款资金支持。张掖奥体中心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208.85亩,概算总投资4.4亿元,是甘州区重点民生项目。项目包括“两馆一场一中心”,配套足球场、篮球场、门球场、户外休闲广场、健身步道、极限轮滑场地及儿童乐园等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张掖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服务最广的大型综合性体育中心。
福“业”相牵 赋能全区产业齐头并进
近日,在G312张掖农场至S237循环经济示范园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大型推土机在运沙铺路,压路机在进行路基的垫层作业,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中,预计本月底能建成,达到全线通车条件。
为保障该项目顺利实施,甘州区金融办积极配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掖分行、甘路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开展项目融资贷款事宜,从项目立项、可研、评估到贷款审批发放全程参与跟进。2020年11月,经农发行甘肃省分行获批贷款2.2亿元,用于甘州区G312张掖农场至S237循环经济示范园公路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该项目的成功融资,为甘州区旅游大通道项目建设提供了金融支持,保障了全区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
近年来,甘州区按照“以路兴业、以路兴游”的发展理念,立足打造交通通道、观光廊道和林果经济带、扶贫产业带、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带定位,依托全区现有路网框架,高起点谋划甘州区旅游大通道项目。项目起点位于S237线张掖循环经济园区,终点至S301线甘民交界酥油口河处,全长100公里,总投资4.5亿元,向农发行贷款总额2.2亿元。全线串联平山湖大景区、屋兰古镇大景区、张掖机场、沙漠公园、马蹄寺等市区重要景点节点,涉及张掖农场以及三闸镇、碱滩镇、党寨镇、安阳乡等乡镇,根据不同路段设计为二级、三级公路,建成后将打造甘州区由北向南一条新的交通运输、观光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大通道。
张掖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作为张掖市、甘州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抢抓“中国制造2025”政策机遇的重点项目,总投资25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28栋36万平米,配套建设生活区14万平米,建成道路8公里,完成绿化面积3万多平米。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张掖市、甘州区创新融资模式,采取“银团”组团模式贷款,其中农发行贷款7亿元。
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以良种奶牛养殖、繁育、鲜奶生产、销售、饲草种植、销售、养殖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综合性企业,是目前能列入全省养殖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部部级奶牛标准化示范牧场、中国优质奶源基地等。
2020年开始农发行张掖分行以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企业,依托其信用,以上下游合作和真实交易为背景,对向其提供奶牛养殖、饲草原料的张掖市甘州区绿洲奶牛繁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张掖市神洲草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5户小微企业分别提供900万元的小额贷款,截止目前总授信额度5040万,贷款运行良好。农发行“1+N”融资模式,是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授信,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和真实交易背景,基于物权和现金量管控向链上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有效解决了上下游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有效降低了供应链条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政银合作” 谱写互利共赢新篇章
2021年,甘州区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掖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甘州区被农发行甘肃省分行确定为全省支持全域经济发展暨乡村振兴整县推进示范县,通过实行政银双方高层沟通对接,创新具有政策性金融特点适合区情的融资模式,开辟快捷高效的办贷方式,建立统筹财政资金反哺支农资金机制,携手打造政银合作典范,共同谱写互利共赢新篇章。
据农发行张掖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丁国锋介绍,在良好的“政银合作”互利共赢机制下,两年来,农发行累计向甘州区投放各项贷款32.9亿元,年均增加16.45亿元,分别高于该行“十三五”期间贷款年均增速和近两年全区贷款年均增速7.45和6.27个百分点,每年贷款投放额占全区贷款投放额的50%以上。重点支持了甘州区水生态、国储林、旅游大通道、智能制造产业园、空置房及老旧房拆除、奥体中心、河西走廊公共卫生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大楼、农村污水处理项目、玉米种子产业园等10多个重大项目,以及前进牧业、昆仑生化、河西制药、华瑞麦芽等重点龙头企业,全省首笔国储林贷款、全省首单常态化疫情防控项目贷款落地甘州,省分行“水、绿、地、城、业”五篇文章在甘州大地结出丰硕成果,充分发挥了农发行“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政策性职能作用。
同时,甘州区被省分行确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全域经济发展暨“整县推进”成效位列全省首位,有力推动了区上重大项目建设、“三农”事业发展和稳住经济大盘。
“为更好搭建政银合作交流平台,不断深化双方战略合作,我们将持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当好政府与银行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推动双方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甘州区金融办主任曹亮介绍,2020年以来,甘州区在区农发行存入财政资金3.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1.35亿元。
“政银合作,谱写互利共赢新篇章。”甘州区人民政府区长赵新福表示,下一步,甘州区将用足用好全区有限的存款资源,财政性资金优先倾斜全力支持甘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机构,更好实现与金融机构相伴共生、互助共促、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高常青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水、绿、地、城、业”五篇文章,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持续加大信贷投放,为张掖市、甘州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政策性金融支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