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饱受质疑被删除到获网友力挺,《我的县长父亲》需要认真读一读
9月18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推送了一篇“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我的县长父亲》因与某电影桥段中情节相似,引发部分网友质疑,被侃道“文艺作品照进现实”,该作品获奖信息最终被删除。
很快,此事出现反转,不少网友认真读完全文后表示,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文思俱佳,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作风。有网友评论道:“非常感人,实至名归”“这样的县长父亲,值得骄傲”;还有网友说:“这是一篇因名字而遭到误解,内容朴实无华甚至略有土气,但是仔细读来却让人敬佩的好文章。”
19日下午,德州市文联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德州作协属于民间组织,是社会团体,该征文活动评选本身“肯定合规”。潇湘晨报(报料微信:xxcbbaoliao)记者致电德州市委网信办,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网络舆情。
这篇引发关注的《我的县长父亲》全文于今年7月27日由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在微信公号。作者于忠东在文中回忆了自己的父亲,其写道,“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在他五十九载的人生旅途中,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一生几起几落,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129本工作日记。”
“直到去年我整理他工作日记时,才晓得我心目中‘无情’‘抠门’‘一根筋’的父亲,是一位品德高尚、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几件事展示父亲的“无情”,例如小时候母亲生病时给驻村的父亲捎口信,父亲却回说“我不是大夫,回去也帮不上什么忙。”事后,作者整理父亲日志时才得知,那时候他在忙着和百姓秋收秋种。
另一件“无情”的事情是,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明知道新兵随时可能参战,父亲还是将作者年仅16岁的大哥参军了,1973年,又送二哥参军入伍,“父亲说: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安宁,才能小家安稳”。
△《我的县长父亲》原文截图
此外,作者在文中还讲述了父亲为当地百姓提供帮助的故事,父亲不仅鼓励失去生活信心的少年,为村民打扫房屋,还不顾大雨拖着因营养不良浮肿的身体到乡村视察,研究抗涝救灾的方法。作者写道:“父亲心中装着百姓,百姓也时刻怀念着他。”
9月18日,这篇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我的县长父亲》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联想到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经典场面——袁华同学的作文获得比赛一等奖,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我的区长父亲”成为调侃的梗,有网友称“一切文艺作品都来源于现实”。
△电影《夏洛特烦恼》截图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认真读完全文后表示,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文思俱佳,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作风。有网友评论道:“非常感人,实至名归”“这样的县长父亲,值得骄傲”,还有网友说:“这是一篇因名字而遭到误解,内容朴实无华甚至略有土气,但是仔细读来却让人敬佩的好文章。”
此外,作者及“父亲”的身份也引发关注。2020年10月23日,山东媒体齐鲁晚报旗下齐鲁壹点刊登了文章《裹着小脚的母亲,成了革命父亲的贤内助,撑起家庭半边天》,作者为于忠东,文章讲述了父母在解放初期相互扶持的婚姻故事,文中也提及了父亲曾为“禹城县人民政府的县长”。
文章末尾写道:“1988年,父亲病逝。追忆他老人家的悼文上说:于志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对党无限忠诚的一生。于志明同志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文章作者介绍为:“于忠东,女,中共党员,山东禹城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禹城市支行退休干部。
△于忠东 图源:齐鲁壹点
2021年3月31日,山东广播电视台旗下的闪电新闻报道了《禹城老党员捐赠91本工作日记,从1951年到1978年记录社会变革城市变化》,文中的老党员就是于志明,于忠东是于志明的小女儿。于忠东在文中介绍,每次搬家,父亲都会随身携带两个大木箱,都是工作日记。
△于志明的工作日记 图源:闪电新闻
今年8月3日,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官方平台曾发布一篇推文,作者庞伟伟记载了读老县长于志明“129本工作日志”有感。文章显示,于志明1929年生于辛店镇东于村,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入党。曾任禹城“王寨区”区长、县民政科科长、宣传部长、禹城六区区委书记,1955年10月年仅26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
△于志明 图源:山东省禹城市政协
截至目前,德州市作家协会已删除了前述获奖名单和《我的县长父亲》全文。9月19日下午,潇湘晨报(报料微信:xxcbbaoliao)记者致电德州市委网信办,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网络舆情。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德州市文联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德州作协属于民间组织,是社会团体,该征文活动评选本身“肯定合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