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子艺
核心提示
每个家庭里都有一个大大的衣柜。
里面塞着软糯的新棉花打出来的蓬松棉被,塞着红底绿花毛茸茸的毛毯——这都是重要的家庭储备物资,等到寒风毫不在意地吹来时,它们就被郑重其事地拿出来,成为一家人过冬时的依仗。
衣柜里还叠放着一年四季的衣服——女主人的美丽衣物通常都整整齐齐放在最大的隔档里,男主人和孩子的也都会分门别类,格外精良的通常被珍惜地挂在衣架上,保证什么时候拿出来都“光鲜靓丽”。人们都说,衣服是一个人的门面,只有门面整洁干净,大家才能透过这些细节来窥探到你有序的内心。实际上,衣服也是时代的镜子,折射国家和社会的文化状态和人们的审美趣味。
衣柜作为集纳人们生活的空间,反映着很多生活的细节:节俭、充裕、琳琅满目……小小衣柜的变化也映射着一家人在这十年间的生活变迁史。
仰望橱窗——美丽衣裳织就的梦想
80后们,谁没有经历过有点捉襟见肘又异彩纷呈的童年呢?
衣服倒是没有补丁——对于很多长辈们而言,这已经比他们少时好了许多。但橱窗里的模特穿的衣服开始花花绿绿,让很多80后的孩子在眼花缭乱的同时有了关于美的渴望。盛夏,每个孩子的脚上开始穿上五颜六色的塑料凉鞋,更好看的短袖、裙子也已经开始出现:波点的,格子的,菱形的,泡泡袖的,插肩的,各种颜色和图案,吸引着女孩们热烈的目光,家人不一定喜欢,但在女孩子娇俏的恳求里,也总能收获一两件美丽的公主裙。冬天的衣服更多了,滑雪衫是哗哗响的面料,棉衣是摸上去软软的皮棉,里面絮的是丝绵,又软又暖和,虽然河西走廊上的父母们都觉得棉花絮出来的棉衣比这些更保暖,但抵挡不住小孩们好奇地张望世界的眼睛和欲望。穿衣穿暖的同时,孩子们有了更多关于审美的要求。
至今,我还记得大学毕业前夕,室友们在卧谈会上畅想毕业之后,究竟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寝室的每个人都说得非常具体和真切——“我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我要出人头地。”“我希望成为一个好的妈妈。”“我希望买得起所有我想要的衣服。”这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女孩们对于生活、对于世界、对于自我的期盼,像微小的萤光,柔软却坚强。
工作后,万花筒一样的世界旋转得更快了,人们目不暇给地被这个巨大的世界裹挟着,一头扎进更好、更舒适和更体面的小康生活。
10年前,我和我的同龄人们已经工作三四年了,相比刚毕业的捉襟见肘,三四年的职场生活使我们有一小部分可支配资金可以购置衣物。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对于全国的批发市场了如指掌,兰州东部批发市场,张掖路夜市,上海七浦路,杭州四季青,北京动物园和秀水,广州火车站附近总也逛不完的市场,这是十年前网络上推荐的服装“批发圣地”,每个节假日都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多少像我一样的爱美的人儿都在人群里热闹地张望过,为了把一抹绚烂带回自己的衣柜。
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每次出差时的闲暇中都会一头扎入花红柳绿的五彩世界,那些批发市场犹如闪耀着巨大光芒的聚宝盆,我们兴致勃勃在严寒和酷暑里拎着几个黑色的塑料袋,这使我们更像是批发货物的小妹。因为据说假装自己是批发的商家,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拿到衣服。但时过境迁也有一些社会阅历后,想到档口摊主难辨的笑容,突然反应过来,人生如戏,原来大家也都在善意地互相配合着呢。
批发市场上花哨的衣服极大地充实了我们的衣柜,也满足了那时我们的购物欲望,实现了衣服自由。这种能够被牢牢抓住的、可以掌控的生活,成为当时我们力证自己还过得不错的最有利佐证。
衣服自由——从追求花样转向追求品质
随着“职场新人”到职场人,批发市场的衣物已经不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了。洗一次水就面目全非的T恤,皱皱巴巴的西装,无论熨多久肩线都可疑地朝外旋转,不透气但鲜艳的化纤终究令人体验不适,衣橱升级迫在眉睫。人们的穿衣风格也从追求花样转向了追求品质。
自然,我们的工资都相应上涨了,人们手里可以支配的余钱更多了,在商场里的选择面也更广了。灯光明亮的商场里总是弥漫着淡淡香气——几乎所有商场的香水档口都放在一楼,人们进去后,量产的花香、果香、广藿香、小苍兰、焦糖等各种香气混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幸福而温热的气息,软软刺激着消费者的需求,这也使得商场里的品质套装有了注脚。那个曾经仰望过橱窗的女孩,终于在自己长大后,可以在一件美丽的白裙里实现自己少女时代的梦想。
不仅仅是好看的裙子,曾经厚厚的手缝棉被开始被夏凉被、羽绒被、蚕丝被替代,曾经只穿过棉衣的老年人也开始在寒冷的冬天里穿着轻薄的羽绒服御寒,夏天西北人群也能穿薄如蝉翼的桑蚕丝——过去几千年的时光里,这些昔日里昂贵而遥远的物品开始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人们不仅有各种选择,而且可以消费这些选择。
当物质极大丰富后,人们会迎来什么?
旗袍
膨胀的物欲不会无休止地裂变,物品本身带来的幸福感会随着富足而边际效应递减,在人们满足感匮乏之后,关于物品的收纳、整理,断舍离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很多昔日里被满怀爱意地凝视、期待的衣柜宠儿,开始被用户用审视的目光缓缓扫过,人们惊异于购买瞬间被冲昏的头脑——“这一身华丽的晚礼服,一生之中都没有隆重的场合配它。”“买了许多小尺码的衣服,从没有瘦下来过。”“想要去冲浪买了全套装备,三年了连大海都没见过。”现代人的现代病,也在物质的堆砌中有了一点点迷失。
人们开始试图追求一种更简洁的生活,尝试地将目光瞄准了自己以及家人的衣柜,接下来是磨损的锅碗瓢盆,肥皂布头,总觉得能派上用场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用的一些工具,当这些陈年艰难岁月的痕迹被断舍离清除出去后,人们在心理上似乎获得了某种满足,人与物品的关系开始走入一种温存而漫长的通道,人们免于匮乏,免于恐惧,心安理得地开始追求“天长地久”。
国潮兴起——从传统文化汲取养分后的审美选择
伴随着文化自信的本质回归,国风开始在近些年兴起。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从历史中走来的汉服襦裙,绒花点翠开始重新走入大众的视线,元宵节、七夕这些传统出游节日里,总能看到一些盛装出行的汉服男女,宛若画中人,养眼也养心。
在物品的包装、审美以及功效上,“国潮兴起”已经成为事实,人们从《山海经》里汲取养分,奇幻瑰丽地绘制出当前人们喜爱的漫画风格;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觅现代审美的解药,手艺人穿针走线,绘制的是中式祥纹。春节前后,广东的醒狮摇头晃脑地出现在各种包装盒上,朱红的底色,黄色的狮子,这是一种中国式鲜妍热烈的审美。
将中国传统元素和时尚潮流相结合的国潮风在近些年迅速兴起。
年轻群体中,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在逐渐加重,随着“国风”的流行,兰州出现了一些汉服社团,兴起了“汉服热”。网民“平平无奇搓丝匠”,这位兰州的大二学生,从高中时开始对汉服感兴趣,上了大学干脆直接上手开始学习汉服重要的头饰“绒花制作”,并融会贯通将掐丝工艺与绒花制作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全新但又传统的汉服饰品,在同学中也引发了一股汉服热潮。
天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云帆也在进行技艺和审美上的双重探索,传统的刺绣工艺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用户的审美,他创新性地将刺绣、飞天、灯具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名为“和合之光”的产品,是一种集台灯、壁挂灯、展示工艺于一体的全新设计。
1987年出生的庆阳非遗香包代表性传承人张煜瑶自幼跟着母亲一起学习香包刺绣技艺,是名副其实的“匠二代”。除了传统香包的绣制,她还设计出了很多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作品:既有胸针,也有耳坠,还有车载香薰,使非遗制品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消费中。
同时,消费者也开始将目光瞄准了国风、国潮风格,小到手工头花、山海经神兽手机壳以及中国人喜爱的桂花、牡丹的香水,大到中式服饰、中式传统文化剧本杀、沉浸式商业购物环境,传统文化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姿势,涌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对十年前后的婚礼进行对比,可以惊喜地发现,今天的婚礼上,新娘新郎的服饰,占主导地位的是色彩喜庆的大红色中式婚服,凤冠霞帔,龙凤呈祥,差不多已经取代了西式传统婚纱。同样,我们平时在大街上,在旅游景点,在大学校园,往往可以见到穿着汉服,飘然而过的“神仙姐姐”。可以说,服装国潮重新回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式新娘装
“每一滴水珠上都可以看到太阳”,从衣物匮乏到满足,再到文化自信传统审美回归,折射出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与审美味趣情趣的变化。人们能够坦然地消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消费升级”,那些曾经期待过的都已经实现,未曾实现的也都在实现的路上。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这一切吧,就像我们曾经做过的那样。
相关链接
“国潮”:文化自信的回归
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国潮”相关搜索热度上涨了528%。而2022年各种品牌的市场关注度上,国货为“洋货”的3倍。
所谓“国潮”,字面释义即为“中国+潮流”。朱雀祥云、刺绣飞天……在当下的时尚圈层,中国元素被频频引入各类单品,覆盖服饰、美妆、动漫、数码产品等几乎所有热门领域。国人享受着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东方美感,人们越来越发现“老祖宗的东西”又酷又有腔调。市场上的时尚话语权正渐渐向“国潮”“国货”转移。
“国潮”之风兴起,并非偶然。中华文化氤氲五千年,早已凝聚成独特的东方魅力。最近这些年,这股风潮从“小众”刮向“大众”,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在国家蓬勃复兴的大背景下长大,有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在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同时,有强烈意愿将中国故事讲出来并且传出去。此外,随着消费升级,中国人的生活理念日趋成熟理性,追求更多兼顾实用属性和精神属性,符合自己审美与品质要求的“心头好”。
穿国潮装,听国潮音乐,吃文创食品……不知不觉中,多元新颖的国潮文化正在给生活增添新鲜的活力。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将传统文化融入经营中,而伴随着90后、00后新生消费力量的崛起,年轻人成为国潮消费的主力。
汉服亲子装
汉服风潮被视为国潮风最初也最常见的形式,随着国潮文化破圈,消费市场上大量与国潮相关的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各类服装彩妆,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也都受到人们欢迎,很多国产品牌品类都借助国潮热持续升温纷纷布局。
汉服
某种程度上说,“国潮”热分享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红利。但也要看到,国货要打出响亮品牌,最终还是需要过硬的产品。今天的中国已具备打造时尚品牌的坚实基础。以服装制造为例,有人说,正是中国一万多家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保障了全球快消服装品牌的正常经营。把握“国潮”方兴未艾的机遇期,让先进技术与创意文化都来为中国创造赋能,让更多人爱上中国品牌、中国设计,那时,才是“国潮”真正的黄金年代。(本文编辑综合整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