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小说散文 > 正文

马卓:小小的蜜蜂

小小的蜜蜂

  天气凉了下来,焦躁的情绪总算平复了一些。

  不情愿的跟着父亲去果林里采摘青翠苹果。不料刚走到地里,厌恶的太阳便拨开云雾,直冲头顶!渴望的清风迟迟不来,很快便汗流浃背,鉴于父亲不敢发作,只好继续劳作。

  忽而听得“嗡嗡嗡”的声音从远处树林里传来,愈来愈近,愈发喧闹。便询问树上的父亲。

  “这是啥?”

  “是蜂,赶快追上它们。”父亲很激动,一边从树上下来一边吩咐道。

  我连忙沿着蜂群飞往的方向追去,追了几十步,便听见父亲嚷道:“在这儿,停在这儿了。”

  凑近一看密密麻麻的蜂正簇拥在一小块树干上面。我想就算是谁也数不清这到底有多少只蜂。

  “快回去,拿一个背篓来。别忘了再拿一个尿素口袋!”父亲急促的吩咐。

  一边骑摩托,一边想父亲是怎么跑在我前面的,是什么时候跑我前面的?

  等我回来时,父亲连忙接过我手中的背篓,直接扣在蜂群上方。便叫我赶紧过来扶住背篓。望着四处乱飞的部分工蜂,我有些犹豫。但见父亲也并未被蛰,索性便去了。

  “嗡嗡嗡”的蜂群,逐渐安静下来。父亲这才开始行动,只见他拿起地上的小枝驱赶着蜂群,嘴里念叨着:“蜂儿快进招、蜂儿快进招”。

  当下安静的蜂群便炸开了锅,扰了、惊了、飞了、掉落地上了。嗡嗡嗡声愈加大,绕着树干、父亲、我不停的转。父亲连忙继续念着:“蜂儿快进招……”的咒语来安抚躁动的蜂群。我有点不屑,但很快蜜蜂便消停下来了,陆续落回原处。内心吃惊不已,以为愤怒的蜜蜂会攻击我们,现在不仅没有蛰人,还听话的回到原处。

  父亲继续重复他的动作。我也不再担忧,父亲是对的。

  后父亲以难以掩饰的喜悦告知我:“开始往里面爬了。是蜂王!蜂王进去了。”

  然后我被换到前面,观察蜂群的行动路线是否一致。这才看到这群蜜蜂,它们一层叠一层的往背篓里面爬,最上面一层的落到背篓壁,下一层的马上跟进,以此类推。像极了被检阅的士兵那般,整齐有序且纪律严明。

  很快所有蜜蜂便都进了背篓。封好背篓敞口后,父亲十分小心的,轻轻抱起背篓,轻手轻脚的走到摩托车前。一路上只要是遇见熟人,父亲都会大声嚷道:“是的,招了一窝蜂。”

  在父亲和别人的炫耀中,我才得知原来蜂群里确实有一只蜂王,而且这只蜂王有绝对的权利和绝对的福利。简单说就是蜂王在哪里,蜂群就要在哪里!

  小学时学过几篇关于蜜蜂的文章。一篇是《养蜂人》,大概内容是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

 

一座小山上。他时常会叫助手去请同住在小山上的养蜂人来聊天,一次助手有事离开,列宁想找养蜂人聊天可又不知道养蜂人的住处,而一行人只有助手知道养蜂人的住处。但列宁并不妥协,便独自去寻找。找了很久也无果,后在路边花丛里发现几只辛勤工作的蜜蜂,便当机立断一路追随蜜蜂前去,果不其然找到了养蜂人的住处。养蜂人吃惊不已,便询问列宁是怎么找到的,列宁指了指蜜蜂!

  这篇文章主题是称赞列宁敏锐的判断力以及果干的行动力。但我更在乎为什么列宁想找养蜂人聊天?但文章没有给出答案。

  还有一篇记不清题目了,但主要讲得是法布尔为测试蜜蜂的记忆力,捉了四十只蜜蜂,并做了白色印记,可因为蜂的反抗途中伤了二十只蜂并被蛰了不少次,所以只得二十只做了记号的蜂。他用袋子将二十只蜂带到了很远的郊外,再放飞蜂,看着四散开来的蜂,法布尔开始失望,加上飞得极低蜂,法布尔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随后驱车回到家,过了大概三刻钟便有两只采满蜜的记号蜂回来。法布尔为此震惊不已,那么远的距离,蜜蜂不仅回来了还采满了蜜,还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等到第二天查看时,发现共有十七只蜂回到了蜂巢,这更加让法布尔惊叹。

  “动物尚且有这样令人惊叹的记忆力,不论多远,路途有怎样的艰险尚且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而有些人却不具备这样的本能。”

  以上就是我关于蜜蜂的几个片段,每次我都不是主角,可每次都是因蜜蜂而起。且每次都会给我留下疑惑。比如父亲为什么也爱蜜蜂,同样,伟大领袖列宁怎么也会同养蜂人打交道,法布尔怎么会想起要给蜜蜂做测试?

  当然在日渐增厚的岁月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给过了一些答案。我把答案总结下来,做了一些猜想的答案。

  “领袖列宁应该是在蜜蜂的身上发现了革命成功的真谛。法布尔不仅是在做测试,他还在呼吁那些不归家的人。而父亲也是因为蜜蜂的勤劳,因为想把日子过得和蜜一样甜。”

   不论怎样,我们都直接或间接通过蜜蜂得到了答案。

   这小小的蜜蜂呀!

 

——马卓

2022.8.27

 

专栏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