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螃蟹不卖,商家、营销人员都可以赚钱,这是螃蟹券带来的好处。生意链是这样的:商家500元发行螃蟹券,以400元卖给营销人员,营销人员500元卖出,再以250元回收,回收后又以300元卖给商家。
媒体关心蟹券空转,但我想,这并不是问题的要害。拿到蟹券的人,能够提货、提到与标称相当的货,我想还是常态。至于商家跑路,这种情况即使发生,也不只发生在螃蟹店,很多预交消费款的领域都存在。
蟹券是必要的吗?对最终消费者来说,螃蟹完全可以在市场上直接买到。要说资源有限,所以要券,这不是道理,因为这完全应该直接通过价格来调控。全球交通和冷链运输条件下,不说大闸蟹,任何国家的生鲜产品都可以购买,没有听说挪威三文鱼有券、夏威夷龙虾有券。没有券,消费者甚至更方便,因为不必到固定的提货点,而可以随时就近购买。
螃蟹券卖给了谁,购买螃蟹券的人是否最终消费者?合理推测,买券的基本不是最终消费者,这才有“方便”一说。因为送一张券,确实比提着螃蟹去送人“方便”得多,既能把礼物送到更广的地域,又能避免提着实物送人的麻烦,着实显得“高档”且减少劳动。
今日之螃蟹,有些像往日之月饼。曾几何时,月饼票也空转得红红火火。现在,月饼票也许并未绝迹,但在市场上已经大为减少了。螃蟹为何仍然盛行发券,为何未像月饼那样票券衰落?极有必要看看螃蟹券最终落到谁手,看看买券的人是不是吃蟹的人,看看最后的提货人蟹券是自己购买的还是赠送的,又是为何而得到赠送。把蟹券的流向图画清楚了,说不定螃蟹就会像月饼一样了。最终有多少人自己掏钱吃螃蟹,这才是蟹券问题的实质,而不是怎样保证蟹券无忧兑现。
社会上诸般事情,市场上多种怪状,逻辑并不是难于理解的。螃蟹之所以要有券,无非它卖的不是吃蟹人。而买券的人之所以要买券,不是因为他们要吃,而是因为他们要维护一些社会关系。需要讨论的不是怎样让券不空转,而是看看它后面社会关系的合理合规性怎样。
(作者系知名杂文家、评论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