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猎奇消费,何为尺度?

中秋佳节自然少不了月饼的参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推出的一款月饼,标价78元只对内部员工供应,却在二手平台上被炒到699元,甚至最高有1288元。不少朋友为了购买月饼甚至去该精神病院挂号。业内人士称“医院系”月饼的走红,满足了消费者追求新鲜奇特事物的心理需求。

猎奇消费自然不失为一个创造经济热点、促进经济发展的好办法。在同质化产品、流水线商品比比皆是的今天,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产品,一个具有新意和讨论度的idea自然不能说是没有价值的,这些产品能够直接刺激人们的尝试和购买欲望,引领一时潮流,也会给品牌方带来更多、更独特的思维碰撞,甚至也可以造就出一种文化。无论这种文化被冠以怎样的眼光,其对于经济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像本文开始提到的那款月饼,对于月饼市场、中秋经济的积极意义也是不能否认的。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警醒的是,很多产品得到热卖,或许并不是因为品质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更有可能是因为“有趣”“讨论度”高,而这并不能被称之为时尚和文化,仅仅是“网红经济”罢了,它昙花一现,容易被宣传推广,更容易崩塌。因为猎奇的元素只是为了添加一个有意思的噱头,吸引大众的注意,如果一味地刻意追求猎奇或是为了猎奇而猎奇,罔顾与品牌产品的适配度、逻辑性,以及大众的接受程度,往往就会显得尴尬与庸俗,反而会对品牌带来不好的影响。自然这些属于品牌方和生产者的考虑。

而因为我们更多时候是作为消费者出现的,所以比起一款产品对于经济市场的意义,我们更在乎它给我们的感受。

那么,回到新闻本身,一个月饼值得吗?仅仅因为它的供应方具有话题度?他在我的消费能力之内吗?这究竟是月饼还是一个“入场券”——为了一声羡慕、融入一个圈子?中秋节,月饼应时应景,所以我们会追逐潮流,会为新意和乐趣买单,可是然后呢?卷入下一个“声势浩大”的“网红产品”?在捧场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笔者看来,说一笔猎奇消费是否成功,在于舒适度、延迟满足感和附加价值,对普通人来说满足前两个就已经不容易了。

舒适度很简单,我买的东西我需要、我喜欢,他满足了我购买时的需求。就像月饼,它满足了我关于中秋的仪式感需求、它很好吃。自然,没有关于口味的需求的话也就无需考虑这月饼的口感了。而很多的消费者都在盲目追逐潮流,猎奇心理更是从众心理,这样的消费心理驱动下的消费又能够有几分舒适感?当然如果你家境优渥、随心所欲且不违背公序良俗,笔者自然无话可说,毕竟消费拉动经济,消费者同样光荣。

延迟满足感在于购买者以后想起时,是否满足、是否舒心。同样是这款月饼,买它因为它精致的造型,因为它新奇的文化内涵,想起这款月饼又能想起了那个令人愉悦的中秋。而不是,“我当初怎么就脑子进水买了它”的悔意,以及“我当初抢了一个月,天天熬夜都没抢上”的愤怒。想想你为兴趣“发的烧”,问问你自己,然后真诚作答:可悔?

附加价值在于特殊产品和特殊需求的契合,作为一个博主,我购买了这款月饼,录制视频、发表感想、获得关注度;或者我把月饼送人,意图结交好友或者得到人脉。而最终是否“回本”了,那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最终的价值判断者还是消费者本人。

猎奇消费也要理智,别为猎奇而猎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