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许维鸿:奉劝境外分析师,“怨妇”心理要不得

这两天A股市场休市,美股和港股则经历了“一日游”般的强烈震荡、调整,一些境外股票分析师忙不迭地把股市下跌归结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投资逻辑的转变,还颇具想象力地把中国一系列对资本市场的整肃也加进去,渲染未来全球可能爆发金融危机的紧张气氛。

笔者认为,中国个别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坏账损失,对国内外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意识可谓“当头一棒”,但规模绝对可控,更不会引起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从新冠疫情中走出来已有一年多,对市场各项调整,反映出中国对整体经济发展态势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件背后一些欧美专业金融投资分析师的“不专业”。对中国经济增长逻辑转变的“后知后觉”,反映出这些人已经很久没有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实际状况。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需要专业的投资者和分析师走进各行业内部、深入到经济的第一线,才能对经济情况有一个全面且正确的认知,投资的自信应该来源于一手调研,而非盲目的经验主义。

为什么这些分析师这么“无知”,还这么“自信”呢?因为历史上,这些人是尝过“甜头”的。进入21世纪,很多海外分析师找到了清晰且正确的投资路线:中国经济腾飞起于对外开放,第一批增量资本源于海外,东南沿海城市率先受益。那么,在纽约和香港融资,投资东南沿海“必然上涨”的房地产,用海外低成本资金享受中国城镇化红利,是“无风险套利”,收益巨大。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这个“增量资产货币化”的投资逻辑,适用于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在内的外向型经济体的“野蛮生长”阶段,可谓“无风险、高利润、博杠杆、发横财”。而且,中国经济体量远大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多对中国经济有信心的海外投资者,从2000年到2015年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中赚取了巨额利润。

问题是,没有永远的套利策略。经济学规律告诉我们,房地产带动的货币发行无节制扩张,会带来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日本“失去的十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和坏账所造成的。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房住不炒”、给房地产企业划定“三条红线”、严厉监管金融机构融资,都是竭力避免出现类似的金融危机并给民生福利带来损失的重要举措。

自2015年开始,对房地产企业“三条红线”的政策力度保持了一惯性,也给了房地产行业“去杠杆”的缓冲时间,绝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早就达到了监管要求、走上了稳健发展的道路。在这段时期,房地产企业股票不受市场追捧,但很多中国证券公司的研究所里仍然保留了地产行业分析师编制。A股的普通投资者只要看几篇专业的地产行业分析报告,就能对投资逻辑有一个清晰的梳理,不会被海外媒体或国内微信上泛滥的“煽情炒作”虚假信息带偏、洗脑。当然,如果投资者真要从“低估值”地产板块找到性价比最高的股票,还是要深入一线进行系统性的调研,因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已经走过“野蛮生长”阶段,开始进入细分领域的专业化竞争时代。

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投资热点早就实现转换,比如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基调的新能源板块长时间独领风骚,近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一系列题材取代银行和房地产成为市场追捧的宠儿。主流的海外金融机构依然看好中国市场,在不同维度上与中国金融机构形成了合作、合资的关系。以最具潜力和爆发力的财富管理市场为例,中国最大的30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一多半都是中外合资的股东结构。

为了取得长期超额收益,专业的基金经理格外重视对企业深入、高频率的调研,一般不会用意识形态语言指责别国的金融和行业监管,最终形成金融业低调、务实的气质。反观这几天某些颇具“怨妇”气质的分析师,其言论误导了不少国际金融机构。长此以往,欧美投资者只能彻底抛弃他们,到中国寻找更加广阔的天地。(作者是甬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