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聚焦“老漂族”:人在哪儿,公共服务就应该在哪儿

新闻背景:

随着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一部分老年人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候鸟式”离家漂至陌生城市。他们在异地他乡面临着医保、文化差异甚至听不懂方言等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优老政策,但媒体调研发现,有的政策相互“打架”,有的政策距落实落地仍有差距。

什么造成了他们的漂泊感?

“老漂族”话题在十多年前就已出现。有关善待“老漂族”,完善对“老漂族”公共服务保障的呼吁和建议,也持续多年。到今天,这个话题和群体依然有被关注的必要,说明某些状况仍待改变。【详细】

据相关部门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据较2016年近1800万相比,呈持续增长趋势。由于随迁老人养老地点发生改变,社会保障环境发生相应变化,加之出于文化差异、人际关系和生活习惯等原因,“老漂族”在缺乏城市归属感的同时,也面临着“精神空巢”,成为社区的“隐形人”。【详细】

“老漂族”在融入陌生城市中的不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比如,医保等公共服务壁垒尚未完全打通,相当一部分“老漂族”既享受不了新城市的市民化待遇,户籍地待遇也无法做到无缝迁移,于是就制造了不少麻烦。比如调查中发现的老人购药难问题,有的老人不得不背着重达十斤的药袋“漂泊”,这显然是必须改变的“痛点”;再比如,他们在陌生城市的休闲生活,以及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得不到足够关照。这些问题叠加,就催生出一个“身心漂泊”的老年群体。由此,无论是老年人的权益保障、老龄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还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形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巨大豁口。【详细】

城市应不应为“老漂族”提供公共服务?

有人认为,老人们在家乡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城市的价值相对有限,应该由原籍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公共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老家的户口簿。人去了哪里,公共服务就该在哪里。尽管“老漂族”没有在城市工作过,不同地区财政实力、公共资源、服务标准等也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是阻碍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由,毕竟,普惠性才是公共服务的底色。【详细】

对于大城市,“老漂族”常常像一个外人。其实,老人为小家庭做贡献,就是用“一双手”解放“另一双手”,间接地为社会生产做出了贡献。用公共政策鼓励随迁老人在此地消费,能为地方增加税收,更是直接参与了社会生产。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流动加快,能否解决好流动老人的异地福利与相关配套服务,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详细】

更进一步讲,在放开生育三孩的政策背景下,“老漂族”等隔代支持在家庭照料、女性育儿与就业等现实问题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让“老漂族”享受更多的政策支持,人们才会对城市有更多的认同感。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突飞猛进,有学者提出了“浅城镇化”的概念,意思是虽然住上了城里的房子,但是心理上并未适应这种转变。改变“浅城镇化”状态,关键是围绕人们的诉求,进行更多“深城镇化”改造。目前,各地出台不少措施,从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卫生保健、商业服务等方面,细化了不同年龄阶段老人可享受的优待事项,但仍需要进一步从顶层设计上打通,让更多“老漂族”放心切换居住地。【详细】

像重视“留守儿童”一样,善待城市“老漂族”

近些年,不少城市都加大了引才、留人力度,但我们注意到,多数城市出台的针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定中,一般都只强调对随迁子女的公共服务保障,却鲜见对随迁老人的配套安排。这种看似“无心”的现象背后,其实是某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观念偏差。随着老龄化和城镇化的继续推进,像重视“留守儿童”一样,善待城市“老漂族”,已显得刻不容缓。从国家到地方,不妨将之当成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课题来对待。【详细】

让“老漂族”更好融入城市,不仅需要家庭情感支持,还需政府和社会携手应对。一方面要破除户籍的桎梏,补齐政策短板,建立信息对接机制,努力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引导社区居委会、养老服务中心、社会组织等关注“老漂族”需求,如组织一些活动帮助“老漂族”结交朋友、融入当地,这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详细】

身心安处是故乡。期待公共服务部门拿出更多更有针对性的社会供给措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他们在陌生城市里不再感到孤单和彷徨。【详细】

微言大义:

@我不看你看:异地医保是个大问题,只能报住院不能报门诊。老人上了年纪很多会有慢性病,不需要住院的,开销最多的是门诊医药费,但是却不能报销。

@Alsace-Zhang: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老漂族”和留守儿童,希望出一些实质性可操作的政策帮助大家团圆。

@1252009538珏:其实最需要关心的老人的心理健康吧,没有朋友、没有圈子、没有关系,心理的压抑才是更不可承受的。

@小邹邹0229: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还得来到大城市,成为“老漂族”,一切都是因为爱。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很多人来说,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小时候,是孩子跟着父母跑,长大后,是老人随着孩子漂。城市化进程中,人的流动,打破了地域、观念等的束缚,给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然而,很多地方的公共服务却没有跟上,教育、医疗、养老等还存在诸多限制。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老漂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区别对待。信息时代,很多鸿沟正在消弭。我们也期待,人到哪里,公共服务就能到哪里,让更多的人心安此乡。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