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提出了五点要求。
具体要求是,一、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二、科学制定收费标准。三、强化收费信息公开。四、加强收费行为监管。五、切实抓好组织实施。众所周知,“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科类校外培训全面压减,培训市场一片哀鸿,纷纷裁员转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校外培训就此消失,且不少培训机构已经开始转型。
然而,若想进一步规范培训市场,仅让“双减”政策落地显然不够,还必须有配套措施。于是,三部门出台上述通知,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等,坚决遏制培训机构过度逐利行为,可谓来得及时,对遏制收费不透明、漫天要价,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9月6日,教育部在其官网公布《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培训材料应内容科学准确,容量、难度适宜,与国家课程相关的内容应符合相应课程标准要求,不得超标超前。培训材料编写研发人员应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事教育教学相关工作3年及以上。此外,还就培训导向、材料编写使用等做出了规定。
毫无疑问,无论是三部门提出的五点要求,还是教育部出台的上述管理办法,明确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不得超标超前等,均是“双减”落地后,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具体规范措施。尽管按文件精神,法定节日、休息日和寒暑假不能有学科辅导,晚上的线上辅导也必须在21点前结束。但利用其余时间“鸡娃”还是有可能。
换句话说,配合“双减”政策,给校外培训机构“划红线”实属必要。中央下如此大决心要解决校外培训这个问题,不仅是把时间留给学生,也是净化教育环境,减少家庭开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之举。而各项配套措施出台,显然有利于“双减”工作进一步开展。当然,还要把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由此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