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菏泽市第一实验小学入学要求房产套内面积超60平方米”引发议论。学校负责人表示,该学区内小户型住房占比较高,还有部分人变相择校,甚至故意炒作、频繁周转,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招生秩序,设置这个条件也是无奈之举。(9月4日 澎湃新闻)
学校将入学门槛与住房面积挂钩,似乎有正当性。学区内小户型住房占比较高,大多在60平方米以下,家长购买小户型学区房,供孩子上学,挤占了正常居住孩子的学习名额。学校设置住房面积的入学门槛,将择校生排除在外,保障了正常居住孩子的上学权利。
然而,家长择校购买学区房,是合法的。学区房通过市场购买所得,国家法律允许。有了学区房,孩子能够就近在重点小学上学,也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打击一个合法行为,是法律还是守法者的问题?
规定住房面积的入学门槛,危害有三:一是侵犯择校生平等上学权利。无论是择校生还是非择校生,都已成为学区的居民,拥有平等入学的权利,没有主次之分。校方设置入学门槛,排除择校生,是对择校生的不公正对待。二是助推房价高涨。小户型住房孩子不能入学,学区房需求总量情况不变,60平方米以上住房将走俏,此类房价势必大涨,与遏制学区房价格上涨目标背道而驰。三是造成误伤。居住小户型学区房的孩子并非都是择校生,也有长期居住的孩子,学校“一刀切”的规定,让这些孩子求学之路受阻。
凡事有因果。家长购买学区房择校是“果”,学校限定住房面积作为入学门槛,是在“果”上想办法。而没有剖析成因,对症下药。家长择校原因在于学校拥有优质教学资源——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校舍等硬件设施。遏制家长择校冲动,需要从平衡教学资源入手。如果各个学校教学资源大致相等,家长没有必要去择校。
平衡教学资源,让孩子平均去享受,实现平等教育,有的城市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实行教师轮岗制度。将重点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调到其他学校授课,让非学区房的孩子也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再如,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施教区合并进行统一招生,重点学校施教区的孩子可能上普通学校,遏制了家长择校的冲动。教师轮岗和施教区合并,这些举措都是从平衡教育资源出发,解决了家长择校问题。这些措施出台后,重点学校的学区房价格应声而落,成为解决择校问题的最佳印证。
将入学门槛与住房面积挂钩,引起社会争议,因为此举治标不治本,结果事与愿违。此事警示我们:解决问题不能扬汤止沸,而要釜底抽薪。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原因制定对策,才是根治问题的正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