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29日澎湃新闻网报道,8月下旬,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自称为宝妈的人利用社交平台以每袋几十元的价格出售冷冻人乳。买家中,有人称是买给“缺奶”的孩子喝,有人称是相信偏方,用人乳敷脸祛痘,也有买家称相信人乳可“大补”,购奶自喝。在“中介”撮合下,还有“成人奶妈”以1500元一次的价格现场向成人客户出售新鲜人乳。
虽然早在2000年原卫生部法监司关于人体母乳的相关批复中便曾明确,人体母乳不是一般的食品资源,不能作为商品进行生产经营。但媒体近年来仍多次曝光暗流涌动之下的人乳交易乱象。这背后,市场有需求是一方面原因,比如,有的母亲“缺奶”或不便母乳喂养,另一方面也源于对人乳推广、交易等违规行为缺乏有效治理。
从常识来看,网络购买人乳,风险不容小觑。首先,购买者并不了解供乳者身体健康状况,而诸多病毒均可通过人乳传播。其次,网售人乳在收集、储存等环节是否符合卫生安全标准,也不可知。
从治理角度来说,虽然上述批复已明确人体母乳“不能作为商品进行生产经营”,但并没有提出具体治理措施。如此现实语境下,网售人乳便成了一场利益合谋——宝妈出售人乳挣钱,“中介”牵线供需双方赚取中间费用,相关社交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人得偿所愿。
任由人乳交易泛滥,不仅消费者面临健康隐患,而且存在道德伦理及违法问题。在“三孩”政策的背景下,治理违规人乳推广及交易,要努力建立更多“母乳库”或“母乳银行”,满足缺奶孩子对人乳的正常需求——2013年以来,广州、北京等城市已建立26家母乳库,但数量仍很不够,而且有母乳库的医院大多只满足院内需求。因此,有必要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支持等多种途径,借助医疗机构的专业和渠道优势,建立更多母乳库,严把人乳质量关,以满足缺奶孩子的需求。
同时,要对违规人乳交易加大依法治理力度。私下交易的人乳极有可能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方面的相关标准,也不符合包装、贮存等要求;人乳交易通过社交平台操作,平台在审核、监督等方面难辞其咎。这些都是治理的突破口和重要环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