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教育培训、美容美发、体育健身等多个领域,因商家停止服务、中止经营甚至关门停业,部分地区预付式消费矛盾频发,成为消费纠纷的“重灾区”。宁波预付式消费现状如何?纠纷高发原因何在?该如何为预付式消费加上“安全阀”?记者进行了调查。(8月30日《宁波日报》)
预付卡侵犯消费者利益的问题由来已久。随着疫情防控的需要,疫情之下的预付卡出现了更为普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减少人员集聚,到教育培训、美容美发、体育健身场馆的人员在减少,一些经营者遭遇了“生意寒冬”。生意惨淡了,有的关门谢客,有的关门停业,已经充值了预付卡的市民遭遇了“无处消费”尴尬;其二,虽然一些商家也在正常营业,但消费者从自身安全考虑,从疫情防控大局考虑,减少了出行,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消费”,而按照当初签订的协议,“没有消费完的资金”就自动清零了。
预付卡是预付式消费的载体,分为多用途预付卡和单用途预付卡。前者由专营机构发行,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由人民银行监管;后者由商业主体发行,只能在该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服务。单用途预付卡在商品类和服务类交易中广泛存在,是监管难点。出现问题的预付卡多属于后者。而且,维权的难度相当大。比如,商家已经关门停业了,已经跑路了,消费者拿着预付卡找不到商家,也就不能继续消费和享受服务了,“卡里的钱”变成了没有意义的数字;比如,起初办理预付卡的时候,与商家签订了“消费协议”,清清楚楚写明了“消费的时间”,有的需要一月消费完,有的需要两月消费完,有的需要半年消费完,否则就“自动清零”,而商家并没有“不予接待”而是消费者“没去消费”。表面上看这都是“消费者的错”,而本质上属于无奈的结果。
鉴于疫情导致的“预付卡问题纠纷”越来越多,有必要给这种纠纷一个最权威的说法。无论任何情况,疫情防控都成不了躲避“预付卡问题”的挡箭牌。对于商家而言,生意萧条甚至是生意倒闭,都是不幸的事情。但是,这种不幸不是消费者造成的,因此,商家必须退还消费者“没有消费完的资金”。而对于“过期作废”的预付卡资金,则需要理智面对,受到疫情影响,预付卡里的资金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消费完,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并非是消费者“故意不履行约定”导致的,这个时候就不能以“消费者没有履约”为由,将“没有消费完的资金”清零,应该实现“延续使用”
预付卡的游戏规则,不能由商家说了算。对于疫情防控出现的“预付卡新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用心解决”,需要从法律层面、情感层面、规则层面、维权层面给个权威的说法。预付卡的“坑”别拿“新冠疫情”来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