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古镇,或是曾经的商贸中心
文/王 耀 董小飞
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就有显明的名村古镇的特征,从已掌握的该村历史文化信息、文史资料以及可触摸的文化遗存,可以说现名街亭的这个村,是一座历史文化名村,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古镇,对于这样的名村古镇,应做好开发利用保护工作。
一、历史沿革——陇右名镇
街亭村,解放前称街子镇。据民国时期《天水县志》地图分布,街子镇属天水县第二区所辖。1949年解放后,属甘泉区街子乡,土改合作化时为街子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与甘泉、麦积合并为麦积公社,街亭村属麦积公社。1961年公社划大为小,分别成立街子、朝阳2个公社。街子公社驻街亭村。1966年朝阳公社撤销,所辖大队划归街子公社。2005年1月1日,天水市北道区改为麦积区,随即对部分乡镇进行撤并,街子乡一分为二,一部分行政村划归甘泉镇,一半划归麦积镇。街亭村(街子镇)划给麦积镇。至此,街亭村隶属麦积镇。
二、文物佐证——历史久远
街亭村域范围,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生活憩栖的遗址,出土炭灰层以及石斧、石铲、陶器等。据神农山考古发现,以及民间传闻,证实街亭村及附近神农山一带是神农氏活动过的地方。轩辕谷水系由神农山下流经街亭村旁北入渭河。这条河流自古以来称作轩辕河,也说明在这条河谷中有过轩辕氏族的生活足迹。一座神农山,一条轩辕河把远古炎黄二帝时期先民们生活的信息一直流传至今。周秦及汉以来,这个地方开始出现了街市商贸物资集散流通雏形,也成为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冲。从这里发掘出土的古墓葬证明,这里就有先秦两汉时期的陶土器物,也有青铜车马、铠甲、箭镞及祭祀用品。到了唐宋时期,这里已很发达,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小城镇构建,而且已筑有城墙和进出口的城门及城门楼阁,形成了可通东西南北的十字街道。这座城镇与天水其他地方早期的地域镇级规模相比,已是一个小而全的城建品级,相似县级治地的规模。到了明清时期,是街亭镇发展的鼎盛时期,留存至今的古建民居、商业铺面,以及寺观庙宇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遗存,而且有金石史迹的确切时段记载,令人额首称奇。众多的文化史迹证实,古街亭村是陇右的一座不可多见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厚的名村名镇。
下面几则古碑文可以说明街亭古文化脉落传承永续的状况:
1.《重修崇福寺碑记》中记述:“街子镇者,秦汉之襟喉也。东界关陇,南连巴蜀,北抵上邽,西通羌氐,虽属我州偏隅,允推诸路要口。”这是清嘉庆十六年辛未仲冬立的一块石碑上的文字。在这块碑文中,对街亭村周边山川河流都做了描述。碑文说:“而崇福寺峙立东山,实为镇主,匪徒六社所依赖也,抑岂一镇之巨贯哉。藉赏踪迹,兹山始自仙严伏脉,绵延逶迤,若游龙出峡,以蟠结于斯,及知古号改龙,有由来矣。其旁翼左连麦积山之奇,带以甘肃秦州之盛;右据石门之险,表以毛峪渭水之观;于前则东柯草堂,于后则净土松涛,独此寺雄踞其中,毓秀钟灵,宁非天水名胜之迹。”一个活脱脱的街亭古镇的历史风貌,被展现在今人眼前。
2.《街亭崇福寺碑记》中说:“太史公游观天下,见明山秀水则为之记,成纪东有街亭,五岳相朝,东柯水围,士正民醇,亦天水之名郡也。可与陇山渭水并为之记……”此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三年春三月吉日(即公元1778年,戊戌年,距今230年)。
3.公建《仁明截止伐木税德政碑》,是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所刻的一通碑。此碑讲述了这么一件事情,说的是乾隆年间,街亭树木茂盛,水陆运输发达,村民多以伐木为生。有人冒充国家之名收取木材税。当地有个叫潘应海的官员报请上级批准,下令不得在街亭收税,于是民众称赞这位官员清正廉洁,爱民厚德,还说这位“官员善于诗,酷慕少陵”,所以“勒石以记,且作永鉴”。这个碑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一个事实,在清代乾隆年间街亭古镇森林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也较发达,山货业贸易出口是街亭古镇的经济支柱产业,老百姓当然希望不要过高税收,使得能够休养生息,达到富民于斯地。
三、千古文明——望重街亭
街亭古镇现存文化遗迹甚多,主要有:西城门楼一座,元代建筑风格。二层木楼结构,一层为通道(现封闭)。楼上中隔为二,西为杜少陵祠,东为观音阁。均有清代早期泥塑造像。楼下墙壁上有乾隆三十七年石碑一方,汉白玉质地,有400多字。记载的是颂扬赞誉地方官员清正廉洁、惩治腐恶的事迹。
文庙大城殿一座。三开间,进深6. 8米,4道檩,4架抱头梁,为明代建筑风格。原有附属建筑被毁,现存残碑一方,文字清晰可见。
文昌阁楼一座。位于东门,为两层木楼结构,一层为门道,进深9. 6米。二楼为文昌阁,塑有奎星执斗泥塑造像。整体建筑风格为明代建筑,清代多次修葺。欣喜梁记尚存,共三块:一记年为“大清康熙四十年七月十七日重建”,二记年为“大清乾隆十一年五月五日重建”,三记年为“大清道光三年重修”。南北两侧新绘二十四孝图和孔子周游列国图、杜甫像、李白像;阁楼两侧各一座小楼阁,上书“凌云轩”和“文昌阁”。楼上高悬“报应文章”斗方楷书大匾一面。
城隍庙一座。位于改龙山山脚,在崇福寺之左。有左钟楼右鼓楼之属。庙内塑有城隍圣像,为汉忠烈纪信将军。(记载汉景帝建庙)钟楼上现存古铁铸大钟一口,口径为1. 2米。钟上铸有铭文,署有“大明陕西巩昌府秦州街子镇”,“前朝敕封麦积山下改龙山崇福寺”字样,纪年为明万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铸造,距今有413年历史。
崇福寺唐代佛教寺院一座。位于改龙山之侧。据大殿梁记,此寺始建于唐代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明万历年铸造的古钟记载为唐初建寺。唐代名僧端甫初出家,修行于此寺院,裴休撰文,柳公权书记《玄秘塔》碑文(复制此碑于此寺立),记载了和尚端甫的功德。因有名人撰写的碑文《玄秘塔》记,因此崇福寺闻名全国。自唐以来,街亭崇福寺这座佛教胜地常有高僧慕名访古,诵经传教。
麦积山温泉,久负盛名。位于街亭之右温家峡谷,日出水量3600立方米,水温40℃左右,含19种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作用。现已建成温泉浴庄,温泉度假村。
东柯草堂旧址遗迹一处。位于街亭古镇之西一公里之地。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此生活寓居三个多月的故地,街亭又是杜甫出售中草药时经常赶集的地方。
街亭古城遗址一处。据出土的历代钱币推断,尚有一处古城遗址(未开掘)。遗址内有一相似七间宽度的殿宇或者庭堂式建筑的地基。仅从一个现存的柱础石测量,其直径为50公分以上,估计其建筑规模不小,非一般平民居室可比。农耕中探测到一口古井,从井口中发现了大量的建筑材料、砖石瓦片等,犁地时发现不少钱币,其中有秦半两、汉五珠钱以及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种钱币。
街道两侧尚存数十座明清古建民居和商铺门面,特别是还有不少二层古木楼,建筑精美程度不压于古城天水的木楼风格。为数很多的民居院落,建筑风格古朴,建造年代大部分为明、清时期(但近几年未能保护,已折除了不少古民居,改建成新房)。仅据考察亲见的7座院落(102号、98号、165号、167号、105号和东街王毛生家大院、山下卜家院)统计分析,其明代建筑5座,清代建筑2座。而且大都是临街建筑,大部分是二层木楼结构,造型精美古朴,榫卯和攀间、斗拱都十分考究,雕刻花板上工艺十分精美。其特点是建筑所用材料比较粗大,可能是这里盛产木材的原故。院落布置亦有等级分别,客主房有明显不同规格。虎坐门、垂花门亦很讲究,门额上也有斗方题字。如98号院过庭门上书有“兴人忠”字样。7户人家中,有一户为清代进士出身,后在朝作官。其先祖是陕西韩城人,姓卜,明代西迁天水街亭镇做生意,发了财,定居此地。其子卜世俊为清代县官,尚存红顶子沙帽盒一个。室内尚存一件大规格的画桌,长2. 65米,高91厘米,宽60厘米,雕刻花纹非常精美,被人称之为“福禄神灵兽鸟图画桌”。其余6户大都是从山西、陕西等地移居街亭做生意的,发家致富后定居街亭。这些古民居住户,一般都是其后裔们居住,有把老房子改造成新房子的。街亭古民居近年来已改造了不少,现存古民居为数已不比前几年多了。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应加强古民居的保护教育,做到修旧如旧,把那些有古文化文脉的民居很好的加以保护。
街亭西街头,尚存一座明清代山陕会馆。馆内显然已被改变了原有规模,现仅存一座关财神殿三间,系明代建筑。
山陕会馆建于明代,清代有维修。山陕会馆的建立,说明在街亭古镇有陕西、山西商人在这里经商。当年街亭古镇交通比较方便,因此商人云集于此经商,会馆是他们的议事场所。这等现象,是街亭古镇商贸发达的又一佐证,是甘肃东大门的咽喉要冲之地,一个古村名镇的历史见证。街亭村旁有个叫老虎窝的地方,考古发现了古生物化石堆积层,化石标本现存麦积区博物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街亭古镇周边发现了不少古墓葬、古墓群,有古代至唐宋元明清的出土文物,但被盗窃流失,其中许多珍贵文物已流失外地,一些可作为街亭古镇历史见证的可贵文物亦已散失。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街亭古镇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具有它独特的农村演进城市化的特色。它在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仙人崖、石门、净土松涛、神农山文化等一些国家级文化胜迹的包围之中,而街亭古镇就处在这些旅游文化景点的中心区域。
四、纷争疑案——三国战场
(一)街亭古镇可能是历史上那个朝代州府的派出机构所在地,像吴砦镇一样的品级官员的临时驻所所在地。在历史上是否设立过县(治)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从现存街道布局,是典型的县级建制规模,有十字街道,东西南北为正方形,街口又设立门楼(现两个门楼),设有城隍庙、文庙、文昌阁等一切古城中应该设立的构建。据说久负盛名的九股松就是上邽县县衙石台阶上的一棵松树。经查,古秦州今天水、麦积区地域地图和古代县一级治地,在街亭古镇相近地方可能建县的只有两个时代。北宋时期在藉河入渭河口的位置立过县级驻所,称陇城县。南宋时在地图上出现“远亭”的名称。到了元代的地图上出现陇城寨,地理位置在今秦安县北。北宋时的地图上还有董城镇,其地理位置在今社棠镇渭河以南潘集寨。在北宋时,“轩辕谷水”系已经标注很清楚了。清代地图上标明了“街子口”,为村镇驻所。现在人们要问的是,两宋时期的陇城和远亭、董城镇这些地名名称与街亭镇的名称有没有联系?街亭镇设立过什么县治?为什么街亭镇要按县治一级设立文庙和城隍庙?因至今没有得到考古发现的证据,所以很难定论街亭镇是某个县级建制。
(二)街亭是不是“三国古战场”和“马谡失街亭”的那个街亭?这个问题,近年来争论比较激烈,尚无定论。经查,陈寿著《三国志》和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对街亭地址描述不尽详细,对街亭周边地区的地名如“列柳城”“斜谷”“阳平关”“武功山小路”等地名都无法对应。这是一个历史疑案,老一代史学家的说法前后不一,有些史志、史书记载和解释很不一致,而且有些史学家对于“马谡失街亭”还有质疑,认为是罗贯中为了渲染诸葛亮治军有方、铁面无私,对言过其实、不听调遣节度的马谡被罪斩杀。至于街亭古战场在何处,属地理历史的考证。有关专家学者已作出过勘查,作出过定论。不过,在学术问题上允许百家争鸣。近年天水学者贾志康先生通过深入细致研究考证,撰写了一篇《关于三国古城场“街亭”遗址的质疑》文章,这篇文章对古街亭地址论证有力,认为“三国古战场”就在今街亭镇,他倾向于“马谡所失街亭,在今天水市麦积区的街亭古镇”,似乎比秦安陇城更为可信。至此,街亭古镇在历史上的地域位置已有诸多说法:一为三国古战场马谡所失之街亭;二为汉唐时期所设邮亭驿站(是通往陕西、四川的陇南驿站);三是古丝绸之路通南要道,商埠重镇,距两当县、双石铺、汉中、古陈仓很近,远近百公里之遥。华双公路开通后,去四川多从此路通过而去汉中,所以街亭东南线路渐次冷落。近闻,街亭古镇南面董湾村有个叫马家寺的地方,曾有叫马谡寺的寺院,为历史又解开了一层谜底!经大量访问,最后一个马姓人叫马子家,是这里的大地主,这里两沟土地尽归马氏所有,还有叫马家庄的大型墓葬群!
以上说明,街亭古镇在陇上、陇东南村落古镇社会历史进程中曾经发生过重大作用,特别是商贸交通站,其“千古集散地”的地理位置和功用值得学者深入研讨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