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今年的几部奥斯卡大热门相比,《极速车王》这部电影整体的实力还是稍微有点弱,竞争奥斯卡最佳有点吃力,但是有了提名已经就 算是对其的最大肯定了。
赛车题材的电影,能够入围奥斯卡,就跟漫威电影入围了奥斯卡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那就是真真有点不配。
全世界观众所熟悉的赛车电影,自然要算《速度与激情》系列了,其票房横卷全球,但是终究还是碰不上奥斯卡的边角。
那么《极速车王》作为一部赛车是怎么获得奥斯卡的青睐的呢?
请听我一一道来。
《极速车王》没有荷尔蒙的泛滥,没有肾上腺素的飘升,没有紧张刺激的飙车,有的只是两个车企的变相竞争,两个男人的一段往事。
上世纪60年代,世界知名车企法拉利旗下的车队,几乎统治着法国勒芒钻石赛,但是其企业自身却面临着破产的风险。
美国的知名汽车品牌福特公司看到了商机,想要乘机把法拉利收购到旗下,但是此举不仅没有成功,甚至连福特二世本人也受到了法拉利的羞辱。
为了使福特公司也步入高端汽车品牌,也为了报法拉利的一箭之仇,福特二世决定组建一支车队来参加勒芒钻石赛,向世界证明福特的价值。
于是福特公司的上层开始在全美范围之内寻找最适合的人选,他们把目光最终锁定到了马特·达蒙饰演的谢尔比身上。
谢尔比这个角色,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在1959年就获得了勒芒钻石赛的冠军,成为了美国第一人。
福特公司的高层找到他时,希望他能够重新上阵,但是由于其自身身体的原因,终究还是无法再次走上熟悉的赛场。
谢尔比这个人雄心壮志,虽然自己无法亲自比赛,但是仍然关注赛车事业,时不时就会去赛场观看比赛,于是也就结识了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车手迈尔斯。
迈尔斯这个角色,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人,二战的坦克兵出身,战后参加赛车比赛,大大小小也是拿了几次冠军,但是终究还是没有走上职业的巅峰。
遇到谢尔比之前,他已年近四十,开了个小小的汽配店,但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不久汽配店就倒闭了,挣扎在生活的泥沼中不可自拔,甚至把冠军奖杯一扔,大有改行的想法。
人的一生往往要等一个机会,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个机会什么时候来,就是个运气问题了,有的人一击即中,有的人直至死方休。
还好迈尔斯遇到了谢尔比,两人在赛车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不仅一见如故,更是惺惺相惜,共同设计改进了福特的经典车型GT40,
最终在1966年,迈尔斯驾驶着福特GT40,带领福特车队,一举拿下了勒芒钻石赛的前三名,一举打破了法拉利车队在该项赛事的长期垄断。
《极速车王》的主线故事就是这个雄心壮志的夺冠之路, 不过在这个主线故事之下还是着重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迈尔斯的励志故事以及与谢尔比的深深友谊,二是对福特公司的官僚主义进行了深深讽刺,也就是网上所说对福特公司的各种黑。
迈尔斯和谢尔比这两人是典型的事业型男人,又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这样的人不管从事那种职业,只要运气好,获得成功是早晚的事,这样的人深深憎恨龌龊的小人,又深深尊重和自己一样的人。
当迈尔斯因得罪福特高层不能参加比赛时,谢尔比极力去争取,甚至不惜压上自己的前程,这就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
《极速车王》里面对福特是真心地黑,或者说是深深地鞭策,其高层的不识大体和行政上的官僚主义已经烂到了深入骨髓。
福特的总部大楼里,一份文件送到福特二世本人手中,来来回回要经过大约二十几个人的手;公司的高层更是大搞特高形式主义,为了追求舆论效果,竟然让迈尔斯减速,以保证车队的三辆车同时出线。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家公司,还是一个组织,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永远要不得,要了这些东西,无疑于自杀,是自毁长城的事情。
《极速车王》作为一部赛车电影,其中的飙车戏习以为常,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对梦想的热爱,对友谊的怀念,对官僚主义的讽刺,还是值得奥斯卡的提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