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历时近3年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完成阶段性任务,180余位中青年作者参与,共推出作品134件,其中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重大事件的现实题材作品超过70% 艺术要为时代留痕
【热点观察】
11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总结会在京举行。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是继原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之后又一个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项目。该项目自2016年启动,历时近3年,180余位中青年作者参与了创作,共推出作品134件,其中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重大事件的现实题材作品超过70%。
今年国庆期间,这批现实题材作品首次在“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上集中展出,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现实题材美术创作成果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在一个多月的展期内,近15万观众参观展览。
描绘时代新貌
展开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入选作品名单,立刻能感受到跃动的时代脉搏。《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远航——中国自由贸易区》《天下飞梁——港珠澳大桥》《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高铁进山啦》《中国“天眼”》《重器——海洋石油981》《南海建设交响曲》《互联网+创业时代》等反映近年来国家社会巨大成就和变革的作品比比皆是。围绕“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南北极科学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脉、铸就国家脊梁等重要主题,艺术家们用笔触绘就了一条激发人们历史意识、爱国情怀和审美感受力的叙事脉络。
在创作《中国“天眼”》之前,作为画家的周吉荣,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会跟素有“天眼”之称的射电望远镜(FAST)扯上关系。接到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后,他才远赴山区,翻山越岭,第一次见到“天眼”的真实面目。
“那口直径500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的‘大锅’安然地稳坐在山间里,是世界第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直面这一中国科技奇观时,周吉荣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内心涌动起创作的冲动。于是,他创作了大型主题版画《天眼》,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再现了这一“中国奇迹”,从45度的经典视角囊括了“天眼”在群山中的壮伟雄姿,并借“凹版画”精细的表现能力还原该工程的精密与严谨,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星象、天象,对画作进行了浪漫化的处理,以求达到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再次回忆起历时两年多的创作,周吉荣有太多的感想,他最想说的却是,“能用手中的笔,绘就体现‘国家发展之基,民族进步之魂’的作品,是一种荣幸。”
众所周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现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和多元艺术格局的形成,聚焦时代现实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某种程度上受到冷遇。在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社长兼主编、博导尚辉看来,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实践层面推动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发展,在理论层面兴起了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探讨的新课题,对当代主流美术创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反映生活本色
中国有句老话,叫“孤掌难鸣”。艺术家的才华,只有跟现实生活相互碰撞,才能产生灵感和火花。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美术家寄情于花鸟鱼虫,画笔描绘的始终是自己“小天地”里的风景,不管技艺如何精巧,风格如何独特,但总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上存在着距离。究其原因,就是创作离现实生活太远。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由于采用了“创研班”的形式,学员们被引导着深入生活,到实地进行调研、采风,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深扎”的过程中,把凝聚了历史温度的选题转化为自己最有感触、最想落笔的主题,以感怀时代带动构思立意,以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塑造形象。
例如,为创作《抗震壮歌》,作者李卓深入到部队基层连队,以“五同”的方式体验生活,和官兵同住、同吃、同劳动、同操练、同娱乐,把真实的“角色”带入画面;为创作《山村的夜晚》,作者张义波多次利用春节假期前往陕北高原,走访皮影传承人;为表现“雄安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作者马佳伟、刘伟佳深入工地,为工人画像,结交工人朋友,感受建设者和奋斗者的风貌;为表现孟泰、路遥、屠呦呦、袁隆平、樊锦诗等英模人物,作者们踏访现场,采访本人,通过一幅幅人物肖像画,塑造了新时代英模的精神风貌。
蔡超的作品是《高铁进山了》,灵感来自他一次坐高铁旅行时,看到车窗外山间小道上玩耍着轮胎的孩子追逐着列车,废旧轮胎、高速列车呈现出速度、时代的强烈反差,当时他就想创作一幅表现城乡差距的作品。
可是,后来深入生活的采风和写生改变了他的想法。在山区小学、高铁沿线,蔡超画了多幅速写,拍摄了大量照片。蔡超说,写生一改他过去对农村孩子的印象,无论是服装还是精神面貌,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差别并不大,这反映出的不是扩大的城乡差距,而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高铁进山了》自然而然地被创作出来。“蔡超们”通过参与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得以近距离接触观察生活,他们不仅看到了生活的真实,也找到了艺术的真谛。
培养艺术新人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创新性地以举办创作研究班的方式来组织实施创作任务。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分别与部直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等专业机构合作,举办了5个为期2年的脱产创作研究班,在全国范围内共招录中青年创作人员140多人,将创作选题分配至各班,以学员为主体组织创作。
这种组织方式的创新,将现实题材创作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创作带动教学,以教学推动创作,在推出一批现实题材优秀作品的同时,着力培养了一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中青年骨干人才。
湖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王奋英在创作中遭遇了数次题材撞车。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创研班唯一的女学员,她毫不气馁,将选题的视角从敦煌转至湘西,在不断“深扎”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
当得知王奋英最终选择了“精准扶贫”这一选题后,为创研班授课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刘金田,以对脱贫攻坚政策的深刻理解,从艺术创作规律出发,引导她将创作思路转向“精准识别”,这使得王奋英立刻找到了创作的突破口——村民评议大会。她的中国画作品《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一举获得专家们的高度认可,最终成为中国艺术节的重点作品。
像王奋英一样,通过参与这次主题创作,取得艺术突破的艺术家还有很多。据统计,参与创作的183位作者中,50岁以下的青年作者占作者总数的70%,一大批80后、90后青年创作人才得到了锻炼,成长迅速,成绩突出。
(本报记者 韩业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