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幸福天水 > 正文

70年,精品剧目展现“天水故事”

天水人爱看戏,更懂戏,也爱唱戏。广泛的群众基础,悠久的秦声传承,使天水人对秦腔怀有特殊的感情,从而带动了秦腔及其他各类舞台剧的创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水的戏剧、曲目艺术事业经历了“华丽转身”,以《万家春》为代表的天水剧曲,以剧曲、电影形式绽放于陇上,引领天水剧曲一路向前。

  近年来,我市依托伏羲文化旅游节举办的优秀剧目展演活动,通过展演这个平台,促进了市县两级院团艺术创作的发展,《麦积圣歌》《大秦文公》《一画开天》《激流飞渡》《玉兰仙子》《洞天仙歌》等精品剧目逐一登台亮相。70年来,天水的戏剧发展突飞猛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70年,精品剧目展现“天水故事”

(《麦积圣歌》演出剧照)

 

  □天水日报记者 郭琦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秦腔剧目发展繁荣。创排于1981年的《万家春》,成为当时全省陇剧中第一部被拍成电影的秦腔剧。

  新中国成立后,天水各地区的戏剧剧团十分繁盛,戏曲表演团体众多。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我市经常举行戏剧调演会演,各县区戏曲创作十分繁荣,既有《文成公主》《赵充国》《披肝沥胆》《梁红玉保本》等历史人物为主的剧目,也有《请兽医》《高霞》《铁臂颂》《花开花落》《高瞻远瞩》等一些现代戏。其中,由天水鸿盛社于1952年创作并演出的《婢女记》,是我市戏剧史上第一部反映本土文化的现代戏。

  1981年,由市秦剧团创作演出的以反映计划生育工作为题材的大型陇剧《万家春》,在西安、兰州等地演出百余场,后来还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在全国发行。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主编的冯牧,曾评价该剧“演出很有生活气息”,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陇剧中第一部被拍成电影的秦腔剧。

  1996年末至次年春,天水第三届新创剧目调演的举办,从表现当地历史名人事迹,到挖掘地方特色,都呈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次调演剧种繁多且剧目多样,有本戏、大戏、折戏、小戏,也有秦腔、眉户、话剧小品、歌剧、花儿剧、地方山歌剧、秧歌剧等,题材涉及农村、城市及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故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活、新现象。如表现现代养路职工生活的眉户小戏《双探亲》,反映科技兴农的山歌戏《牛头河畔》,反映廉政建设的《王凌闹殿》《一个记者的启示》《送花帘》等,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旋鼓情》《丹青梦》《飞将军李广》等剧目,不一而足。

  多年来,随着剧目市场的繁荣,我市也逐渐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剧作者,诸如杜自勉、张方、李直、兰文蔚、田小牛、董秦、彭波、毛菁文、蒲霞、姚常德、牛勃等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剧目发展百花齐放。2006年《山里红》与享誉国内外的《大梦敦煌》,同获第二届甘肃省红梅大赛“综合特别奖”。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国有文艺院团活跃,戏剧爱好者和专业表演者组团走村入户,造就了戏曲艺术的经久不衰。四十年来,我市坚持把戏曲创作作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突破口,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大合作交流,扩大艺术创作影响力,艺术创作硕果累累。

  2005年7月,由市秦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秦腔现代剧《山里红》首次在秦州剧院演出,让观众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人们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情景;同年9月,该剧在兰州市人民剧院参加了第三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并获得“优秀剧目奖”。据参演人员回忆,当时观看演出的许多观众都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太好了,没想到一个地市级剧团能够推出这样好的剧目。”省文联一位副主席称赞说:“《山里红》是近十年来省内最成功的秦腔剧目。”

  新世纪以来,《山里红》迈出了我市剧目由本土走向外省乃至全国的坚实一步,该剧是我市实现文艺精品战略工程在点上的突破。

  一枝花开,引得百花绽放。

  2009年,由甘谷县秦剧团创排的大型秦腔历史剧《睢阳魂》,在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创剧目调演中,荣获包括剧目二等奖在内的奖项14项。同年,由市秦剧团、市歌舞团演出的大型历史秦剧《麦积圣歌》,获天水市首届麦积山文学艺术奖“特等奖”、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创剧目调演剧目“大奖”,并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列为全省重点艺术创作生产资助项目、第五届中国西北五省秦腔艺术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2013年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

  2013年6月,《水洛城》作为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天水、庄浪两地跨区域文化合作项目,在秦州大剧院成功上演。2014年8月,大型原创历史秦剧《大秦文公》在宁夏银川举办的第七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上获“优秀剧目奖”。2018年,秦腔现代戏《椒乡里的麻辣事》荣获第五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剧目奖、甘肃省第九届“敦煌文艺奖”等多项大奖。同时,该剧也是甘肃省第一部唱进国家大剧院的秦腔小剧场优秀剧。

《一画开天》剧照

  2011年,《麦积圣歌》惊叹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专业演出团体在国家级艺术殿堂的首次亮相。

  2011年3月,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内座无虚席,掌声不断。800多名首都观众观看了我市精心打造的文化精品——大型历史秦剧《麦积圣歌》。《麦积圣歌》的赴京演出,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麦积山景区旅游推介活动的重头戏,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专业演出团体在国家级艺术殿堂的首次亮相。

  担任该剧编剧的曹锐,在积蓄力量之后,将另一部天水大型历史秦剧《大秦文公》于2016年带入上海展演。据记者了解,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是上海历时最为长久、最具规模的戏剧演出场所,梨园素有“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在该剧院演出结束后,曹锐还接到了我国戏剧界泰斗尚长荣先生发来的贺信。曹锐说,《大秦文公》就是要让人感受到一种“西风烈”般的大气之美。

  2016年,天水市四台经典剧目《轩辕大帝》《陇上铁汉》《一画开天》《大秦文公》相继走进金城,参加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一定程度上,为全省人民展现出了“天水故事”,为宣传地域文化、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演艺市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纵观天水剧目,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娱乐方式和文化传播手段发展变化中,一直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引领带动下,秦腔剧目作为天水优秀剧目中的重要一翼,在伏羲文化旅游节的优秀剧目展演中频频亮相。依托伏羲文化旅游节举办的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给我市优秀剧目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创新。

  从以伏羲文化为题材的《伏羲颂》《一画开天》;到以天水地域、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天一生水》《天水·1949》《邓宝珊将军》《关山月》《轩辕大帝》等表现形式多样的舞台剧,将天水的传统文化遗存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极大丰富了我市剧目创作种类。其中大型舞剧《一画开天》自2011年创排以来已演出近百场,经过市歌舞艺术研究中心多年来的反复打磨修排,《一画开天》从2018年开始进入常态化演出,并于同年在敦煌参加了第三届国际文博会。

  近年来,我市艺术创作剧目数量有了一定增长,截至目前,市、县区两级剧目创排共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我市精品剧目《大秦文公》《麦积圣歌》《一画开天》先后多次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展艺术交流活动280余场,提升了我市精品剧目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9年,在第30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剧目展演期间,我市集中推出《玉兰仙子》《洞天仙歌》《激流飞渡》三台新创剧目,以及重新打磨的大型原创舞台剧《天一生水》,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

  担任多部剧目主演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天水市西秦腔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袁丫丫,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愿意坚守对戏曲的热爱,在舞台上讲好天水故事。”

  “秦腔作为天水剧目发展中的重头,剧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表演形式打破了传统的一桌两椅、定式服装、程式化化妆,发展到如今不管是音乐、表演,包括接近影视剧的化妆,都更贴近现代生活,更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和口味。”市西秦腔研究院前院长董秦,在回顾天水秦腔剧目的发展变迁时如是说。

  回溯70年时光,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为天水剧目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料,而部分剧目在传承与创新中,开始逐渐走向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舞台。戏剧艺术,在天水城市文化建设中正呈现出愈发迷人的魅力。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