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幸福天水 > 正文

70年,留住天水古城历史的根脉

70年,留住古城历史的根脉

——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扫描

    □ 见习记者 徐媛

煌煌文明,悠悠历史。

8000年来,古城天水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载体,积淀出了大量的文物资源,天水的边边角角皆可见历史遗迹。在全市1802处各级各类文物单位中,以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大地湾遗址、鲁恭姬造像碑、狼叫屲、放马滩墓群为代表的17处国保单位,尤为耀眼。

文物是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地方人文精神的根脉。70年来,我市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留住了天水这座古城的历史根脉。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文物保护工作逐步开展

作为我市第一个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麦积山石窟已是一张宣传天水、推介天水的重要的文化名片。

然而,麦积山石窟的耀眼也非一蹴而就,它的背后是近70年的艰难蜕变,是以匠人之魂,行护宝之事的麦积山守护者的跛鳖千里、百折不挠。事实上,麦积山石窟的保护工作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漫漫70年,麦积山石窟从最初的由附属寺院瑞应寺僧人保护,到如今物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运用,无论从保护材料、保护方法,亦或是保护工艺方面都已日渐成熟。

“对石窟的保护一直没有停歇,石窟内的渗水已得到控制,塑像和壁画也得到有效保护,我们还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对濒危建筑实施维护性处理、修复部分景观价值高的古建筑,完善文物保护的安防、检测等设施。”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主任马千说,我们相信不久后的将来,麦积山将再度绽放出令世人惊艳的身姿。

改革春风让我市文物事业迎来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沉寂于秦安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大地湾遗址和兴国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遗址的发掘,甚至被誉为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

安躺于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的大地湾遗址,自1958年被发现后即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发现了华夏文明史上的众多“之最”,即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文字最早的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绘画,以及最早的强度如“混凝土”的地面。

1988年,这个被学术界评为20世纪我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遗址,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上至国家,下到县区,皆为遗址保护系紧保护绳。2000年大地湾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十五”期间大遗址保护的重点项目;2002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并于次年由省政府公布实施;2003年省政府划定并公布大地湾遗址保护范围扩大至275万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为1060万平方米;2005年大地湾遗址被列入“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引导的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库;2007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批准大地湾遗址保护项目立项……一项项保护措施让大地湾焕发出新的生机。

“秦邑城北有兴国寺……寺上有般若殿一座,雄镇如盘,左有伽兰殿,又有菩萨殿,环铺如楔。中左有钟楼,中右有鼓楼,对峙如柱。门前有金刚殿,门侧有天王殿,护卫如队。诚秦城一古迹,一奇观也。”

创建于1332年的兴国寺,为我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依然保持着元代建筑风格。1981年兴国寺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次年拨专款进行维修;1996年兴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划拨的专项经费中,均有资金投入到兴国寺的保护修缮、消防、安防等工程中。”市文物局局长王国庆在接受采访时说。

进入新纪元,我市文物保护渐入佳境

进入21世纪,以伏羲庙、胡氏民居为代表的,水帘洞—大像山石窟、玉泉观、后街清真寺、木梯寺石窟、秦安文庙、仙人崖、鲁恭姬造像碑、狼叫屲、李崖遗址、马家塬遗址、放马滩墓群等14个文物保护点,分三批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沉寂数余年的古迹,经几度修复,再度绽放出令世人惊艳的身姿。

素有“羲皇故里”之称的古城天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供奉和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庙宇——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的纪念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素有“中华第一庙”之誉。

同麦积山石窟一样,70年来,伏羲庙的保护、修缮从未停止。

1986年,天水市博物馆进驻伏羲庙。2001年伏羲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伏羲庙全面维修,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设计编制了《天水伏羲庙保护与维修设计方案》,随后,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天水伏羲庙保护维修工作领导小组。2004年,投入1500余万元启动伏羲庙保护维修工程,对景区内的部队、学校、工厂,51户居民进行异地安置,同时划拨土地22000余平米,使庙区面积扩至3万平方米。“同时,我们还修缮复建了殿堂、朝房、忠义祠、乐善院等建筑,在后院新建伏羲文化陈列馆、伏羲文化研究中心两处;并邀请国内古树保护专家,对按照64卦方位栽植的古柏进行保护。经过12年拆迁、征地和修缮,基本恢复了伏羲庙原有风貌。”市博物馆馆长李宁民说。

2017年,历时十余年的伏羲庙保护维修工程全面竣工。这是伏羲庙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历时最长、施工质量最好的一次保护维修,获得了社会各界赞誉。此次维修工作,先后被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保护最高奖“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被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文物局表彰为“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诚如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物研究所七十年》中写到的“在实施保护方案时,设计人员特别注意施工质量问题,积极配合施工,保证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其修缮技术和工艺水平在甘肃省,甚至西北地区都属上乘”。

70年来,伏羲庙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庙,成为人们了解中华祖脉文化的圣地,更成为天水文物事业改革发展丰硕成果的另一个缩影。

与伏羲庙同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胡氏民居,是我市现存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其规模在全国范围内也并不多见。

但修缮前的胡氏民居年久失修,古建筑病害相当严重,屋檐封堵,不见其貌,文物古建筑不堪负重。2001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委托河北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为胡氏民居设计编制保护维修方案。2002年7月,南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方案出台并经国家文物局审查论证后,于2003年4月正式立项,立项资金331万多元。“自2003年起,市财政每年拨出30万元用于征集民间民俗品,目前,已征集民俗物品1000多件。如今,胡氏民居已成为展示、交流、研究天水地域特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中心。”天水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复兴说。

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水帘洞—大像山石窟也于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70年保护、修缮,造型高大雄伟、令人仰止,被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大像山,如今已成为甘谷县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隐藏”于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钟楼山峡谷内的水帘洞,业已随着中国·武山水帘洞拉梢寺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游节的举办,而被赋予了更为珍贵的情感力量。如今,水帘洞石窟如同发展中的天水,一路奋勇向前。

值得一提的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人崖景区和笔画沉着凝重、庄重稳健的鲁恭姬造像碑,也在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麦积山石窟。

“天水放马滩,云梦睡虎地。”因曾出土战国秦汉时期的木板地图、竹简、纸地图等一大批重要文物,而被考古学家誉为先秦考古文化圣地的放马滩,是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公共墓地。198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发掘,共钻探发现墓葬120余座,发掘14座,其中战国墓13座,西汉墓1座;出土各种器物近千件。2013年,放马滩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一个全新的放马滩在世人面前缓缓展开……

从尘封的遗迹到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再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承载着古老文化的文物保护单位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来这里的人,而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自信与强盛的新时代。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