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新书推荐 > 正文

故园情深路漫漫——读张春昌《故园小记》

          故园情深路漫漫

——读张春昌《故园小记》

郭永锋

与张春昌老师相识五年多了。他为人谦和低调,憨厚沉稳。如山巅的一棵松柏,无论酷暑炎炎,还是冰雪严寒,总是一如既往,挺拔坚强,给人以安静厚重的感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跟这样的老师交往,躁动的心,宁静了许多。

张老师的散文集《故园小记》,是一把我解读他宠辱不惊、沉稳老练的金钥匙。让我有幸走进他内心深处,与张老师一起在故园散步,聆听他生命里激越跳动音符,那是一颗纯粹的心,感恩的心,善良的心,积极上进的心。人这一辈子其实很短暂,经不了几回旖旎的风景,更多的是像苦行僧一样,追逐心中那份圣洁的光。在这场苦旅中,人就会变化,狡诈、虚伪、真诚、善良与之俱生。唯有真善美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张老师既是传播者,又是践行者。

一、良好的品德源于家庭环境。

与张老师相识源于天水市金石拓片文化研究会。共事的几年间,每次相见,总是满面春风,做事踏实认真,严谨求实,即使有不同意见,他总是思考再三,然后发表建议,力求把事做成做好,且不计名利,慢慢的其形象在我们的心里高大起来。多少次纳闷,在这个追名逐利的社会,居然有这样心远地宽的人?打开《故园小记》,搁在心头的疑问,迎刃而解。

我是老师,经常有人问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说实话我们盲目地只抓孩子的学习,对于孩子品行地培养,家长模糊,学校也模糊,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好在人们渐渐认识到其严重性。我很羡慕张老师的为人,仰慕他的品格。从张老师身上,我们感受到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更重要的在于家庭,家庭教育才是关键。

他家的房子虽破烂,墙上却挂着父亲买来中堂,内容是荀子的《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对联是“耕读门第多喜气,勤俭人家庆有余。”结婚时中堂是陆游的《咏梅》,对联是“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房子三题》)这就是张老师生活的环境,从小培养的是“积善”“耕读”“勤俭”“能容物”“不染尘”。仰圣贤之道,可能就是张老师家的家风。孟子之所以能成圣贤,源于“孟母三迁”,张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成长,耳染目濡,自然“圣心备焉”。

《二爸爸张志德》,从二爸爸的取名中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或家族,以德为本。上世纪八十《二爸爸张志德》,从二爸爸的取名中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或家族,以德为本。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地主富农摘帽子,生产队召开昭雪大会,家族翘首以待二爸爸讲话,为这些年所遭受的屈辱鸣不平,二爸爸居然没有参加会议,并“一再叮嘱家人,要与人为善,不能和有关人发生冲突,这样化解了一场历史留下的矛盾。”这件事对张老师影响很大,多年家族积怨,二爸爸居然像灰尘一样轻轻抹去,这就是胸怀。后来张老师家中修了新房,拟写了几副对联,其中有一联是“世乱辟秦烟云浩劫成往事”,二爸爸回信“指导我不能有个人偏见,要言辞平实积极向上。作文、经商、为人亦如此。这次我铭心刻骨,深感二爸爸的大度与宽容。”这就是他接受的家庭教育,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老师从小在这样贫困却充满诗书,宽仁以待的环境中长大,潜移默化,熏陶、培养,故而为人质朴,心地无私,急他人之急。

在《为马老师送行》一文中,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友善的张老师。一次组织安排他去帮助一个被困的女孩,女孩安全回家后,通过与她父亲交往,却成了挚诚的朋友,并尊为老师,老人在天水看病期间,张老师在医院忙前忙后,不辞辛苦,细心照料。后来听说老人去省城治疗,特打电话让在兰州读书的女儿看望。老人去世后又为他守灵,直到安葬。最后深有感触地说:“是朋友,就应同甘苦、共患难、尽忠诚。”

二、情到深处自文章。

散文的灵魂就是情。《故园小记》处处洋溢着父母情、儿女情、师生情、朋友情。

母亲去世四十年了,他却说“我的母亲还活着,永远地活着。”“我生活在无声的母爱中……”用文字告诉母亲,四十年家里的变化,子孙安好,为祖国在不同的岗位默默工作。四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张老师依然感觉到母亲活着,感恩母亲,让他发奋努力,方有今天的美好。(《母亲:您永远地活着》)《母亲的绣花图》里,详细描写了母亲的绣图,“构思新颖,布局合理,画面清新自然,尤其是细节的描绘笔笔传神,像孩童的头发、鸟的羽毛、花的芯蕊、动物的眼睛,灵动鲜活,跃然纸上。”似乎我们看到了张老师拿着母亲留下的绣花图端详,潸然泪下,那份思念,那份情感难以言表。《远去的母亲》里说:“母亲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她塑造和浓缩了农村妇女诚实厚道的劳动者形象。”愈是平凡,愈显得母亲伟大,思念愈深。

《那青青的菜园》,我们看到一位老父亲,精心伺弄着心爱的那片土地,施肥洒药、打叉搭架,丰收的青菜、韭菜、辣椒、黄瓜,不仅满足自家的生活,还常常送给左邻右舍,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怀念父亲》写父亲去世,在灵前哭天喊地,悲痛欲绝,很无助很无奈,伤心裂肺,催人泪下,人性的至真至诚彰显之极。

《父亲的心》《儿子长大了》,诠释了作为父亲对子女拳拳之心。“每日思念孩子心切。自己虽生活简朴,但遇到家乡人我总是买些书籍、笔墨纸砚、饮料、食品之类的东西捎给孩子,这样心里就踏实了。”这就是父爱。

《哭高国智先生》《和田爸在一起的日子里》《赵老师》《安先生》《想起傅老师》《忆甘惜分先生》,《怀念姐夫武文军》《老房门前忆四叔》等亲朋好友,满怀深情回忆他们的过往,字里行间流露出或感激或牵挂或思念的情怀。这些人是幸福的,能与张老师结缘,他们的学识品德才艺通过张老师优美的文字让世人知晓,难道这不是他们人生的造化吗?

三、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

张老师是报社记者,这些年以敏锐眼睛,发现生活中那些充满正能力的各种人物,用简洁而优美的散文的笔法,积极报道,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实现人生的价值。所报道的人有老师、医生、书画家、摄影家、致富带头人、干部、民间艺人、诗人作家等,他们从事基层工作,却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让人了解他们事迹的同时,端正其生活的态度,激发我们干一行爱一行的上进心,努力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才华。

众所周知,记者是一份辛苦的工作,白天采访,夜里写作,劳心劳力,有时还被人家误解,众所周知,记者是一份辛苦的工作,白天采访,夜里写作,劳心劳力,有时还被人家误解,但张老师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像蜜蜂,甘愿为别人做嫁衣裳。无私奉献,那是因为心中有光芒,愿我们的生活多一份甜蜜,多一份幸福。

四、挖掘、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除五大文化外,杜甫流寓秦州,为天水留下弥足珍贵的117首诗,成为研究杜甫不可或缺的的资料,为天水传统文化增添一道绚丽的色彩。前秦,在今天务农巷一位叫苏蕙的女子在八寸见方的锦帕上完成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回文璇玑图,成为后世一直探求研究的谜。

春昌老师立足天水,利用工作之便,每到一个地方,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神话故事,抑或历史人物,深入挖掘。用简练的笔墨,流畅的语言,再现地方深厚的文化,全书收录了50多篇这类文章,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思考,增进了我们地方的文化知识。有些故事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及时抢救整理,滋润我们的精神世界,可谓功莫大焉。

《诸葛枕的传说》《壮哉!卦台山》《大地湾审美》、《“飞将军”李广墓》《泰山庙风光》《秦安葫芦河》《钟灵毓秀凤凰山》《秦州佛崆桥》等等。这些文章或重温历史,或描绘美丽的风光,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特别在《瞻仰孔庙》一文中,他是这样写的:“每次经过,都不由自主地驻足观望,望那整个安静的庙院,望那矗立千年的古柏,望那威严神圣的孔子像,并在心中默默地朝拜,默默地祈祷。它以延伸千年的历史根须,将人的灵魂从这个繁华的闹市吸引。每当经过这里,满身的疲惫和烦恼会在这里卸下,让人的思想升华到另一种境界,超然物外,纤尘不染。”孔庙引发他深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正是我们缺失的东西。

张老师的眼光不仅仅停留在家乡天水,他的足迹遍布全国。乾陵散步,华山揽胜,炎帝陵怀古;谒拜白马寺,朝圣关林,寻古仰韶村,驻足塔尔寺。每个景点都有他关注的历史文化,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与众不同的感悟。

当我合上近500页的《故园小记》,脑海里如电影一样。鲜活的的人物,优美的景观,深厚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一幕幕地此起彼伏,可以看出张老师宁静的外表下掩藏的那颗志存高远、积极上进的心。

作者简介:

郭永锋: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天水市金石拓片文化研究会、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天河诗社副会长。出版有散文集《峁水乡情》诗集《藉河流韵》,与已故著名作家庞瑞琳老师主编《苏蕙文化研究文集》《东方散文》签约作家。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故园
责任编辑: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