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最早由谜语发展而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项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娱活动,根植于数千年历史文化土壤,经历代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嫁接施肥,发展至今已枝繁叶茂,它充分表达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兴盛于明代的天水灯谜,因其谜面考究、制谜精巧,在我国悠远的灯谜历史中,亦占有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
□记者 徐媛
天水人割不断的灯谜情结
“中药入柜不能错”
——打一集邮名词
“想为中国图腾飞”
——打一艺术家名
“红一二师会合”
——打一字”
……
上元夜,灯市如昼。当记者走进玉兰古巷时,看到7000余条谜笺在空中翩翩起舞,如蝶蹁跹。两条一字排开的红线上,灯笼、彩灯与七色谜笺交错排列,宛若两条长龙在空中飞舞。
缓缓流淌的古典音乐中,市民三五成群,全家出动,簇拥驻足于一道道谜笺前,或热烈讨论,或冥思苦想,或手指缓慢地进行比划。
镜头一:古巷中段,记者看到,一位年迈的老奶奶背着双手,认真端详着眼前的灯谜。走近方才听见,她正恍然大悟地说道,“原来是这样啊!”然后,呵呵一笑,转而看向另一道灯谜。
古巷人虽多,但很少见到如此年迈之人。仔细了解,原来老奶奶是位退休的语文老师,一直对灯谜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以前非常喜欢猜灯谜,一到元宵节就跟着家里大人出来猜,那时也很会猜呢,一猜一个准儿。现在年龄大了,反应也迟钝了,就出来凑凑热闹,应应景。”老奶奶笑了,恍然沉浸在旧时记忆中。
镜头二:来到伏羲庙院内,记者遇见一位小伙子闫岩,他是一名大二学生,过两天开学就要回天津读书了。
“今天主要是跟家人朝人宗庙来的,凑巧,我也好好猜一猜灯谜,检验一下我的文学水平如何。”
但见闫岩被随风飞舞的谜笺吸引着,驻足沉思,神情专注,他一手抱于胸前,一手反复摸着自己的鼻头,口里还念念有词,偶尔扶一下鼻梁上的眼镜。
“主要还想拿个奖品,纪念一下跟家人团聚的时光呢!”
镜头三:对猜灯谜痴迷不已的李玉娟,一吃完饭就拉着七岁的女儿,推着两岁的小儿子匆匆来到灯谜会场。一到现场,母女二人便迫不及待走到谜笺前,“笑问客从何处来,打一中药名”女儿读完谜面,仰着头立马追问答案是不是“当归”?
整个灯谜现场视线所及,几乎全是诸如此类的温馨画面,就连带着采访任务的记者,也忍不住投入其中,猜了一小会儿谜语。
灯谜会上,记者发现一位与其他市民神情不大一致的人,他便是市灯谜学会会长王少鹏,其他人都是站在谜笺前绞尽脑汁,而他却站在不起眼的角落,细细观察猜谜者。问及缘由,他笑着说,这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娱乐活动越来越多,人们的兴趣爱好也开始变得多样化,加之灯谜活动较少,他总感觉群众对灯谜失去了兴趣,实则不然。
“现在看来,大家的兴致依然不减。这次灯谜会上,还有许多穿了汉服的市民来猜谜、拍照,感觉韵味一下子就出来了。”
王少鹏说到这里,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说他每次看到市民猜中谜语后那突然醒悟的愉快表情,就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天水灯谜的历史渊源
说起灯谜,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与墨客间出现“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可追溯为最早的灯谜。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劝说君王时不将本意说出,而借用别语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也叫“隐语”。唐宋时代,“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了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
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特有的一颗艺术明珠,灯谜与京剧、国画、书法并称为四大国粹。
而古城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英杰辈出,人文环境内蕴异常丰富,这便为灯谜制猜活动在本地的发展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气候。
“灯谜达人”王少鹏与记者边走边聊,对于天水灯谜的历史沿革,他如数家珍。
据了解,天水灯谜兴起于明代,每逢上元佳节,孔庙大成殿中架设“灯山”,庙院西廊悬挂“字虎”,任人射猜。清光绪年间,灯谜活动进入繁盛时期。民国时,随着新学兴起,天水灯谜由以四书五经为题材的作品,逐渐扩大到以诗词、新人物、单字、聊目、西厢句、中西药名、汤剂等入谜。从早期的十多个较单调的谜目,增至几十个、乃至百余个。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又出现数学、天文、地理等名词入谜。从灯谜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大抵反映出了时代变更的气息。
与此同时,一支灯谜爱好者的队伍在古城逐渐扩大,制谜者从原先的高、中级知识分子扩大到普通知识分子,乃至劳动群众。虎将射手更加广泛,遍及各个行业,据了解,学生在当时仍是主力。
采访中记者得知,上世纪四十年代,除本市灯谜活动兴旺外,我市谜人已同省内谜友广泛接触。此时,天水旅外的灯谜爱好者与本地谜人往来频繁,时时交流新作和资料,探亲期间把本地作品交流出去,同时也把外埠资料输入天水,促进了本地灯谜良好的发展。
天水谜人的光辉岁月
对于天水灯谜近几年的发展,追溯规模最大的群众性灯谜展猜活动,应该是在2015年。
“全国三十城市元宵灯谜联展”及“全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灯谜联展”等系列活动在龙城的举办,标志着天水灯谜的发展已得到全国灯谜界的认可和肯定。2018年,“第三届西北谜会暨第三届甘肃省谜会”在秦安成功举办,来自西北五省区及甘肃省内兰州、成县、陇西和天水本地的共14支谜友代表队,以及江苏、四川、宝岛台湾等地的知名灯谜专家、学者共襄盛举,结束了天水没有举办过高水平现场灯谜赛事的历史。
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自1981年11月市灯谜学会创立以来,灯谜学会成员互相学习,搜集整理前人灯谜遗作、谜语和轶闻,与本省及外地进行谜艺交流,每年基本上都要创作出上千条谜语,它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传承城市文化做出了贡献。
在天水灯谜的发展传承中,陈清泉老师可谓功不可没。已届古稀之年的他,有着35年的制谜龄,曾在国内外多项制猜竞赛中获奖,并连续12年为我市举办的大型迎春灯谜会猜活动选制灯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还曾编著《<西游记>故事灯谜》一书,这也是秦州谜人首次公开出版书籍。
在陈清泉印象中,天水市民猜灯谜热情最高涨的时候,是在1979年元宵节期间。
“那年的灯谜会是文革后首次全市性灯谜活动,所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接连三个晚上,每晚猜众数千。虽然当时的奖品十分微薄,每猜中一谜仅是一张一毛多钱的国画印刷品,但大人小孩还是将兑奖窗口围得水泄不通。谜会散后,工作人员甚至还曾在兑奖窗口外捡到一大筐群众挤丢的鞋子。”
陈老回忆说,当时的许多中小学生不管猜不猜得懂那些灯谜,都会兴奋的一边用天水话嚷嚷,“冒当(碰)哩,吃糖哩!”一边眼巴巴地盯着谜条,“关羽、张飞、刘备……”
不仅仅是老一代天水谜人对灯谜有着割不断的情结,青年一代的谜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的这一脉文化传承努力着。
作为己亥年秦州区灯谜活动的组织者,区文旅局副局长马颖男凭着自己的一腔热爱,搜集整理了近5000条谜面。在他记忆中,除却1997年“迎香港回归灯谜会”及2000年“迎新世纪谜会”时看到的万寿宫、博物馆、人民公园近6000多人的盛况外,此次灯谜展猜活动,无论从创意、数量到环境,还是布展形式到参与人数,都是空前的。
“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品味,活跃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最主要是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区委宣传部干事张红岩说道。
“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己亥热闹的灯谜会结束后,意味着天水人又要怀着新年憧憬开始追梦,而天水谜人们在稍事休整后,也将为下一次灯谜会的举办积蓄力量。
我们满心期待着,又一年上元灯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