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庙会,又称“朝观”
是古城天水沿袭已久的年俗习惯
也是玉泉观最重要的传统庙会
朝观活动由来已久
在明代时兴起
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承载着天水人
在开年之际的美好期盼
朝观从农历正月初八晚上
一直延续到次日下午
相传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天水俗称“天爷”)的诞辰。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和《搜神记》载:玉皇本为光严妙乐国王子,后抛弃王位,于普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历三千二百劫后,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亿劫,始证玉帝,成为总执天道的最高神祗。他生于丙午正月初九,所以后世道观皆于每年此日设醮祭祀,以示纪念。
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市民便像潮水般涌向玉泉观,观内灯火通明,旗幡高挂,香烟缭绕,热闹非凡。子时(初八夜十一时——初九凌晨一时)为进香高峰时,人们争烧头香。钟磬声、鼓乐声、欢笑声相融相和,庞大的朝观人群流光溢彩,迤逦半山,盛况空前。
初九庙会日,远远近近的人们扶老携幼,三五成群云集玉泉观,掀起“朝观”的又一高潮。同时,身着古装的夹板队迈着“行香步”,拍着夹板,在古乐声中沿大街而来。旗幡飞扬,夹板声声,使庙会气氛达到顶峰。朝山的人们习惯给孩子身上插一束冬青(俗称吉祥草),据说可消灾、免病、吉祥,象征着人们祈望吉祥,过上“四季长青”般的好日子。
对天水人来说,朝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这是秦州本土世代相袭的庆典,既是一种对幸福的祈禳,也是一种公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延伸阅读
玉泉观位于天水城北天靖山麓,向有“陇东南第一名观”之美誉,“玉泉仙洞”被列为“秦州八景”之一。元代四面道流碑和大书法家赵孟頫书诗碑为玉泉观镇观之宝。
玉泉观殿宇雄伟,楼台叠嶂,石径曲折,古柏苍翠,泉清洗砚。自明代以来,玉泉观即有“朝观”民俗,演绎至今,仍然是秦州古城盛大的庆典礼仪。
朝观也称“朝山会”。相传每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每当这天,天水万人空巷,登上玉泉观进香,盛况空前,是天水人拜山朝观、览胜迎春的第一要事。
玉泉观的“朝山会”,有些像藏传佛教的浴佛节,不仅是盛大的宗教活动,更是郑重的民俗礼仪。初八夜里,上山朝观。自天靖山脚直到玉泉观玉皇殿及最高处三清殿,人们扶老携幼,摩肩接踵,观内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玉泉观新修了牌坊大门,在灯火的映照下显得极度巍峨,著名左手书法大师费新我所书“玉泉观”三字镌于牌坊之上,字体硬朗挺秀。北行越通仙桥进天门牌坊,随人流登五十三台拾级而上,一座木质四柱三门牌楼耸立顶端,正中悬“人间天上”匾额,这是天水已故书法家、原国立五中教师张倩玉先生所题。牌楼内为玉皇阁,坐北朝南,歇山屋顶,碧瓦龙吻,在夜晚更显气宇不凡。玉皇殿是历年朝观的主要场所,人们以正月初九凌晨为玉皇大帝点燃第—柱香而争先恐后,气氛十分火爆。在水泄不通的人流中,能看见前廊基下所嵌元代砖雕,雕有人物、奔马、狮子、怪兽、牡丹、菊花等图案,形态生动,笔法简练,线条流畅。这是一组精美的元代艺术珍品,百年来不知沐浴了多少道家的氤氲之气。正月初八晚至初九凌晨是玉泉观“紫气东来”之时,各殿堂灯火通明,香烛袅袅,旗幡飘舞,钟磬齐鸣,诚一时之佳会。
正月初九白天,在玉泉观朝山会庆典上,不由感叹传统民俗活动对人的感召是何等强大。朝山会由仪仗队、夹板队和鼓乐队组成。仪仗有宫灯、旗幡、香伞、对联和圣像等。
朝山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秦州夹板舞,也称打夹板,是祭神古乐的延续。夹板舞实质上形同民间庆典,是—组全省乃至全国古老又独特的舞乐。夹板用红椿或槐木制成,天水朝山会所用的夹板约有一尺五寸长。正月初九这天,打夹板人身穿青色大襟长布衫,腰系蓝布带,扎绑裤腿,脚登青布鞋。打夹板过程中,附有旋转的舞技,具有刚劲的秦风,噼啪作响的夹板伴以鼓、钹、锣、箫、唢呐等民族吹打,显得粗犷豪放。天水是秦人的发祥地,而那一袭黑衣黑裤、雪白绸带束腰的秦州夹板鼓队伍,神情肃穆,动作简洁,起、承、转、合,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着一股秦风古韵,使人击节而叹,激赏不已。
上九朝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这是秦州本土因世相袭的庆典,既是一种对幸福的祈禳,也是一种公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玉泉观因“玉泉”而名扬天下,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有碑记述:“其山腹出泉,冥然澄寂,祈饮者可愈邦人之疾。树绕泉亭,檐楹蔽映,如在画图。观因境胜,名曰玉泉。”据传,元代道士梁志通曾以泉水冼目疗疾,其效甚佳,故玉泉又称“明眼泉”,今天仍位于仓圣殿轩庭下,泉上建有八角亭,故又称“八卦井”。数百年来,泉水不缩不盈,清澈甘冽,游人慕名而来,痛加畅饮。据说此泉水味多变,有成、甜、苦三种,使人颇感神奇。朝观之余,寻访玉泉,汲水尝之,果然清冽,沁人心脾。
来源:天天天水网|记者何永德/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