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铁腕治污“护蓝天”
新华社兰州11月12日电 (记者 李建华、张文静) 杨继宏每天早晨出家门后,第一时间便要抬头望向天空,凭经验对当天空气质量做出初步判断。接着,他打开手机里的“兰州蓝”软件,查看兰州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如果发现有污染提示,他还会追踪致污原因。
“要是电厂等耗煤量大的企业超标排放导致的污染,我们会和企业联系,根据已经签订的空气质量联动机制,督促企业启动相应的生产负荷级别,实现更低排放。”杨继宏说。
作为甘肃省兰州市环境保护局大气处处长,杨继宏“天天看、年年看”,对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受特殊地理和气象条件影响,兰州秋冬季静风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加之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大气污染防治压力较大。
曾经,兰州是“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兰州人调侃:“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
如今,智慧治污“长牙齿”,蓝天不再是新闻。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无人机全域巡航。受访者供图
兰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武卫红介绍,兰州近几年借助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全时段、全方位监控各类污染源排放情况,科学分析研判污染物迁移变化规律,精准治污、科学管控。
据介绍,兰州在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等四城区的535个站点安装了空气微型监测器,倒逼加强监管,同时在发电厂等重点企业安装了工业源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系统,监督重点企业排放情况。相关排放行为将在第一时间被制止和查处。
经过多年的治理,从“人防”到“技防”,从“大水漫灌”到精细管控,兰州已稳定退出全国十大空气重污染城市,迎来“兰州蓝”,并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
兰州治污的成功经验受到中国多地关注。过去几年里,陕西省、河南省等环保部门组团前来“取经”。
进入11月,中国北方供暖季来临。在此期间,重污染天气易发多发,包括兰州在内的很多城市面临严峻的大气污染防治形势。
对此,从地方到中央,中国正在采取强力措施向污染“宣战”,力求实现“天蓝冬暖”。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中国多地细化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行动方案,不仅因城施策解难题,而且完善了区域间协同防控机制,以强力治污减排,共享清新空气。
陕西省西安市采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烧等多项措施,全年已削减燃煤100多万吨,15家高排放企业完成搬迁或关停。山西省则关闭、取缔城市建成区、县城及其周边的烟花爆竹零售网点,并明确本省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天津市严格管控扬尘污染,完成全市39平方公里裸地治理,持续实施道路扫保“以克论净”和区域降尘量考核。
京津冀区域是中国钢铁、火电、平板玻璃等行业高密度聚集区,该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较严重。从11月初开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重污染天气。
工作人员正在利用科技手段监控大气污染相关情况。受访者供图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推动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在相关机制下,河北、河南、山东等多个北方省份陆续启动应急管控和核查工作,并制定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作战计划”。各地普遍把高排放行业错峰生产作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重点。
中国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该部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完成今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3%,任务相当艰巨,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依然很大。
业内人士表示,在“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的框架下,中国各级环保部门有信心应对这一挑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