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26日电 题:当U盘已成往事:关于青春,你还记得什么?
作者:姚露
你有多久没用过U盘?
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程序员的代码资料包、宅男喜欢的大片……曾经的U盘是许多秘密的避风港,更是记忆的归宿。
现在的U盘更多以礼品等形式出现。泱波 摄
记忆中的U盘
网传U盘有3个使命:丢失、中毒和乱码。如果你曾是U盘的用户,你一定经历过其中一个情景。
“从初中用到现在的U盘丢了,里面的照片资料和视频都是这么多年一点点存下来的,可是再也找不到了……”
“U盘中毒,课程作业全都不见了,现在电脑因为插了U盘也开不了机。”
“好几次资料拷进U盘整个乱码,我又是格式化又是删除源文件,就是解决不了。”
当然,除了存储资料的使命之外,U盘的“副业”还有储存记忆。比如,中学时代的青涩、大学时代的朝气蓬勃以及初入职场时写不完的报告……
U盘中的记忆。来源:网页截图。
U盘的辉煌和衰落
回忆总是美好的,U盘的使用率已经大幅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U盘即USB盘的简称,指USB接口的无需物理驱动器的微型高容量移动存储产品。
U盘名字很洋气,却实打实的“中国制造”。1999年,朗科科技创始人邓国顺与成晓华共同研制出世界第一款闪存盘,取名U盘,填补了中国计算机存储领域发明专利的空白。
随后,U盘这个称呼成为微型高容量移动存储产品的代名词。
早期的U盘,容量很小,只有8M,但存储容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市场上普遍使用的、容量仅1.44M的软盘。
网友曾经使用过的U盘。来源:受访者供图
2005年是U盘发展最为辉煌的一年。那一年,第一批80后初入职场,第一批90后也到了逃课去网吧的年纪。也是在那一年,许多人认识了SKhynix、Micron、金士顿等一批U盘品牌。
市场爆发式增长,U盘的容量从8M发展到了128M、256M、512M、1G、2G、4G、8G、16G,直到现在的32G、64G、128G、256G、512G、1T。
除了储存,U盘也演变出了更多形态。从功能上,出现了广告U盘、防水U盘;从外观上,出现了液体U盘、金属U盘、竹木U盘……
这些变换无非是应用领域,以及外观材质形态的改变,和产品本身进化改变并无关系。
资料图:卡通U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存储取代U盘的地位。
2010年左右,被称为“移动存储第一股”朗科科技业绩开始疲软。直到今天,朗科科技的营收和利润,增长都不稳定。由于其常年专利官司不断,被许多人调侃为“靠打专利官司为营生”。
和朗科科技业绩一起下滑,还有U盘的价格。2008年,4G内存的U盘售价约为100元左右,8G内存、16G内存价格在200、450元左右。
到了2018年,不同品牌256G的U盘的价格也才200-400元之间。
朗科科技坦言,云存储、云计算、移动互联等趋势性新行业正在对移动存储行业构成严重威胁,公司主营业务存在持续大幅下降甚至难以为继的风险。
新的秘密走进网盘
“易丢”——小巧成了U盘的缺点。现在,网盘流行的时代,U盘逐渐沦为“赠品”、“配饰”,内容的交互从U盘时代的“拷来拷去”变成了“传来传去”。
网盘的概念在2005年就被人提起,真正的个人网盘存储时代,是以2012年金山快盘赠送100G云存盘开始的。随后360、百度等加码1T进入网盘大战。
没有时空限制的网盘,避免了“找U盘、丢U盘”的痛苦循环,让记忆不再颠沛流离。
用户正在使用百度网盘。姚露 摄
“求资源”、“共享网盘”……新的信息交互方式产生,新的秘密走进网盘。
但很快,共享网盘成为滋生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的温床。
2016年3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布了6起利用销售云盘(网盘)账号和密码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牟利的案件,360云盘、乐视网盘、115网盘等云存储工具被点名。
警钟敲响,整治利剑出击!
随后,115网盘、腾讯微云的中转站功能关闭; 新浪微盘、金山快盘、华为网盘等曾经很有名气的网络云存储宣布关停服务。
目前,排名前十的个人云存储品牌只剩下一半:百度云、360云盘、天翼云、腾讯微云等。
作为一名程序员,于林对此感悟颇深:“把信息储存在网盘里,内容就真的安全吗?”
在他看来,个人信息、资料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为安全的。 “大数据时代,我们都在裸奔,隐私和公开的界限变得模糊,区别只有我们追不追究。”
网盘给用户带来的不安全感,让许多人再一次回忆起了和U盘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现在,谁还在用U盘?
于林感叹:“抛开某些特殊职业对储存信息的保密性要求,普通人使用U盘除了跳槽拿去打印简历以外,估计都是吃灰(闲置)吧。”
于林是普通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其实我一直都崇尚无线,我买打印机坚决必须要能无线打印。”但这样,他得频繁地使用着U盘、移动硬盘。
从大学时代开始,于林就一直尝试用树莓派自己搭建了自己家的局域网盘。2年多时间,他利用一个1T的移动硬盘搭建了一个 “自己家的数据中心”,家里的2个手机、1个平板、1台电视以及监控器的数据全部集成在这个数据库里。
于林家的“数据中心”。来源:受访者供图
于林表示,这只是自己的一个爱好,自己身边的人一般还是会选择网盘这种线上储存形式。
“记忆,永远都在。”这是金士顿2013年所推出的品牌主张,但你U盘里的记忆还在吗?(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