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最生动的符号象征,在那浓重的乡音中,我们不仅能够探寻当地的一些历史渊源,更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风俗民情。可以说,了解方言是了解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最好方式。
然而,在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方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那么,天水方言从何而来,蕴涵着怎样的地方传统文化,又该如何传承方言,留住乡音?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方水土一方腔
天水方言的前世今生
□记者 何慧娟
1、天水方言从何而来?
汉语共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范围最大,长江以北地区甚至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也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北地区的方言是西北次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天水方言则属于西北次方言。然而,天水方言又可细分为天水(秦州、麦积)话、冀县(甘谷、武山)话、清水(清水、张家川)话、秦安话等方言。
“天水方言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由于特殊的地域文化等差别逐渐演化而来的。”我市民俗专家李子伟介绍说。
“方言和民俗是互为因果的,一定的民俗可以产生一定的方言,一定的方言也可以促使一定民俗的产生,民俗产生的背景有地理环境、物质生产因素和历史因素。”李子伟说,要探寻天水方言的根源,就需要了解天水民俗以及文化的产生脉络,可以说民俗和方言在文化里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的。
“地理环境上,天水处于长江、黄河双流域的位置,既有北方的民俗,也有南方的民俗,人们性格豪爽的同时也有温柔的一面,这就影响到语言的产生。”李子伟说,物质条件上,天水地区地处内陆,受温带湿润与半湿润气候影响,生产物资有限,吃的、用的、喝的等都对语言有影响。历史因素上,天水作为西域通向中原的必经之路,受到过佛教文化影响。
“就像天水话‘涝巴’,说的是泥淖,应该是淖,因为蒙古语中有个‘巴彦淖尔’表示池塘、湖泊的意思,这就是元人留下的语言。比如天水方言把东西不见了叫‘入灭’了,而佛教里和尚涅槃叫做‘入灭’。”李子伟说。
那么,既然天水方言属于西北方言,为何甘谷、武山、清水、张家川等县区的方言又与天水秦州话有所不同?
“甘谷、武山是少数民族如羌族、吐蕃族曾长期占领过的地方,留下佛教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比较多些,所以即使都是天水方言,但却又不一样。”李子伟说,一个地方的方言往往是当地的历史造就。
李子伟说,方言文化非常丰富,比如天水人把玉米叫鲜麦(xián mèi),河北、东北人叫棒子,有的地方还叫玉蜀黍等。另外,方言与风俗也息息相关,如天水人的焪(qìong)馍,它的做法就是似蒸似炒,这种食物在陕北和庆阳叫揉揉,在北京叫做谷垒,所以说,同一个食物,它的地域不同、叫法不同,所以做法也会略有区别。
“天水方言里有些独特的词汇并不像汉语,但目前还没办法确定其来源。”我市历史学者张广成说,比如“阔庆麻擦”这个词,可能来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因为四个字的音节和词语在汉语中并不常见,而且这四个字好像也只是连言词,但具体是哪个民族、何时传入就不得而知了。
一个地方曾经的历史,造就了它如今的语言。可以说,天水方言是天水这座城市一朵璀璨的历史文化之花。
2、天水方言中蕴涵着怎样的地域文化?
“只要你走入天水农家院落、居民小巷,打打招呼、寒暄寒暄,就那人们之间的称谓,既有古语的简练深沉,也有现代的时髦风趣,字字句句幽默、传神而又富有人情。民俗语言特色、浓浓的风土人情彰显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底蕴。”我市民俗研究学者吴治中如是说。
“方言研究分为语音、语系等,而我所研究的是方言词语的脉络、渊源,在古代典籍里什么时候出现,以及它的沿承、流传等。”张广成说。
“有些天水话其实就是当年的官话,就像天水话‘xiē hóu’,意思是妯娌,但是在唐代时长安人也用‘xiē hóu’,而妯娌是在江浙地区的,相当于当时妯娌是方言,‘xiē hóu’是官话,但随着岁月的变迁,有些地方的方言变成了官话,有些官话则变成了方言。”张广成说,他研究这些词语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天水方言,反证、折射出天水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厚。
天水人将暴雨叫做“白雨”,这个其实在历史上并不是天水地区的方言,早在很多古代诗人的诗歌中就有,而且这个词汇很有意境。如:唐代李白的《宿鰕湖诗》:“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宋代陆游的《大雨中作》诗:“贪看白雨掠地风,飘洒不知衣尽湿。”等。“李白是四川人,陆游是浙江人,这就证明当时各地都会用‘白雨’这个词。”张广成说。
采访中张广成介绍,与其他地方方言相比,天水方言的主要特点有三个,首先是历史内涵丰富,沿袭时间久远。其次是很有文化品位,不少如今的天水方言曾经都被文人用于诗词典籍。还有就是它的地方广域性,现在的方言也许就是曾经的官话。
“天水方言并没有排他性。”张广成说,从天水的居民来源来看,真正天水本地的土著居民很少,解放以前天水城里的人并不多,抗日战争迁来了一部分河南等地的人,解放后迁来一些东北、江苏、上海的居民。可以说,天水的市民基本都是外来人员,所以语言的包容性比较强,没有排他性。
“天水方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去声调,粤语有12个声调,天水方言只有7个声调,语言是刚直、上扬。”李子伟说,比如陇南人叫铁锹为铁锨(xián),我们叫铁锨(xiàn),语调上扬、高亢,声调刚硬。另外,由于陇南靠近平南、皂郊、小天水等乡镇,所以秦州区南路人的方言又与天水市人方言有所不同。
“天水方言比较淳朴,保留了相当多的上古音,在元明戏剧里有很多天水方言,都能找到一些痕迹。”李子伟说,天水作为南方向中原过渡的地方,受历史和地域冲击力较小,方言里保留的上古语言较多,特别是唐以前的音调都保存在方言里。
“天水方言词语是一个文化宝库,‘古七门董’、‘嘎七麻达’,内容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用普通话来说,用‘浩如瀚海’或‘浩如烟海’来形容也不为过。”吴治中说,比如天水秦州区人口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弄(或闹)”字,涵盖了人能做出的所有动作,能代指人的一切行为。如“你把这个弄一下。”“我刚闹完。”其作用与东北方言的“整”字相类似。
吴治中说,天水方言源远流长,很具代表性。天水历史上很多时候属于边陲,战争拉锯交错,众多民族杂居,人口迁徙频繁,受历史及各地(特别是北方氐、羌等少数民族)方言影响较大,像秦州土语字词发音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声母zh、ch、sh读作z、c、s,j、q、x与g、k、h或对应或交叉互用,韵母中相通混用的更多,很多字词发音与现代普通话有别,可能是古汉语声韵在不同地域的演变所致,大多能够找到受古汉语发音传承影响或与外地方言、少数民族语音融合的痕迹。
方言,是解开当地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一把钥匙,在那一声声“牛(你们)”和“鳌(我们)”的寒暄中,蕴含着天水数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3、近年来天水方言有何改变,是否正在逐渐衰微?
“奥吆,改变得很严重!”当记者问到天水方言近些年来的变化时,张广成说,这几十年以来,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成年人、小孩等接触面广了,再加上受普通话耳濡目染的影响,方言正在逐渐被改变。
“就连我自己的口语都已经与老一辈的不一样了,很多人外出读书以后发音就会改变,有些老人还会骂说‘扁言子’了。”张广成说。
据介绍,方言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音,一个是调(抑扬顿挫)。随着社会交流的需求,为了交流的便利,讲话时人们往往会既放慢语速,又改变音调。
“像我们一说普通话,别人就能听出是西北人,就像南方人说普通话我们也立马就能分辨出来一样。乡土之音完全消失也是要有个过程的。”张广成说,现在很多人说方言已经不纯正,但是说普通话又带着乡音。语言的变化应该是渐变,但是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天水方言的变化很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说方言,尤其是年轻人和小孩。
“天水方言想要生存,就要渐渐向普通话靠拢,把原来的本音淡化,这个是必然的。”张广成说,一个地方方言的发展与经济水平有关系,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澳电影,使粤语成为流行语言。
“像有些乡村来城市的老人在接送孙子的时候,都会用普通话和小孩子交流,虽然听起来很蹩脚,但是他们还在努力说普通话。孙子不向老人靠近,而是老人在向孙子靠近,也有很多年轻人不让老人给孩子讲方言。这就说明连已经在说方言的群体都在被改变,更何况一些年轻人和小孩子根本就不会说方言,所以在天水讲方言的群体越来越小。”张广成说,总体来说方言的生存空间在变小。
“一般南方人在与我们交流的时候用的普通话,但只要与他们自己人交流,都是用的本地方言,上海人也是这样的。但是天水人没有,也许全部都是天水人,但是在交流时也是用的普通话,这就说明方言的使用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等都有关系,咱们的土壤不是很肥沃,地域文化底气不足。”张广成说。
“天水方言消失的太厉害,一个是年轻人对好多方言不懂了,再就是受到普通话的冲击影响,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天水的年轻人和老人说方言完全不一样,更年轻的就更不一样了,大量方言词汇在快速消失。”李子伟说,在天水大家对方言的重视还是不够。
张广成说,也许中年这一代还能用方言交流,但是到下一代、下下一代,方言就会成为历史,天水话最后也就成了化石。
4、如何传承方言,留住乡音?
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开始不讲方言,孩子也用普通话交流,就连研究方言的也基本都是老人,那么该如何传承方言,留住乡音,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字就是一部历史,一个字一旦消失,这个历史也就随之消失了。”李子伟说,今年8月18日在天水师范学院召开了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研讨大会,目的就在于倡导对方言的保护,用文字、音标、视频等方式尽量把方言的音调和词汇保存下来。
“上海最近有一个措施,为了普及和传承上海话,在学校专门给孩子教上海话,而且公交车报站这些都加入了方言报站,民间、社区交流都用上海话。”张广成说,上海的做法可以为天水方言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研究保护方言与普及普通话并不矛盾。”吴治中说,保护方言并不是说我们提倡交流时使用方言而不使用普通话。我们的目的是留下语言产生、发展的“根”,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它是如何发展到现代语言的,这和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的目的一样,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并没有普遍使用文言文,但它却是必修课。
那么,我们能为方言的保护做些什么?
吴治中说,从专业角度而言,我们要做的是专业研究与普及型研究相结合。专业研究是指追根溯源,探究根本、以及音韵意义的发展演变等等;普及研究就是对方言进行搜集、记录、整理、解释、保存等。
“目前能做的就是通过国际音标、注音的方式对一些天水话进行保存,另外还可以找一些老人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将最淳朴的天水方言记录下来,还有就是用文字进行保存,其实很多天水话都是有本字和本音的。
“虽然我们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但是方言却是在这里生长起来的,它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存在于民间。如今网络新媒体等发展飞速,所以我认为可以用天水方言做一些节目、视频等,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把它传播出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保护和传承方言。”秦州区某中学语文教师张平说。
守护地方文化就是守护一方水土,保护天水方言就是保护天水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保护天水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