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北京 > 正文

乡村振兴中必不可少的生态文明考量

一段时间以来,乡村生态与环境问题突出,成为全面实现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和现代化强国的短板。2013年,国家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一批乡村的生态环境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特色村的创建中得到改善;2016年,国家启动特色小镇建设,一批乡村的生态环境在特色小镇的规范推进中得到整治;为了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于2018年2月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探寻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径,立足于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找准工作抓手和突破口,以点带面并把握好工作节奏、稳步推进。具体来说,乡村振兴中生态文明的建设应注意以下七方面问题:

 其一,依托城市,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技术和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不平衡,很难在农村内部寻求解决乡村振兴的良方,应寻求城镇的反哺、支持和带动。因此,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格局中推进乡村振兴,激发乡村的生态和自然资源资本的活力,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这样,乡村生产才能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才能持久富裕,农村环境才能有效改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局面才能真正形成。

云南大理,苍山下的乡村与农田。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城镇化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部分乡村空心化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乡村振兴不是强迫进入城镇的人口返回“空心村”,而是促进乡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乡风文明。为此,可以结合乡村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人口居住情况,合理撤村并点,在发展中解决“空心村”问题。

 其二,发展产业,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经济支撑。如果区域缺乏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则政府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难以到位;乡村缺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撑,即使在政府的帮助下硬化道路、整治村容、粉刷一新,凋敝仍然很难避免。因此,乡村振兴,必须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在第一产业方面,要立足于乡村资源和基础,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克服同质化,做到“一村一品一景,一镇一业一强项,一县一态一特色”,使产业发展与自然村落相融合。在第二产业方面,可立足城镇工业园区,依托乡村资源发展特色工业——有了特色和优势产业的集聚,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就会增强;有了人才的支撑,乡村特色才能保持,优势产业才会不断转型升级。在第三产业方面,可借鉴江苏昆山、浙江湖州的乡村建设经验,依托大城市需求,加强快速化的交通网络建设,实施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严格保护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的“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其三,量体规划,通过“多规合一”形成科学合理的乡村开发利用空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乡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时,既要立足长远,顾全大局,统筹城乡发展,也要充分听取村民意见,防止主观臆断或者千篇一律,统筹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群众演员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落佛村一处生态茶园里表演采茶锣鼓歌。张国荣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留得住乡愁,不是保留破败的乡村和对贫穷的回忆,而是将现代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融入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要严守生态红线和历史文化保护线,把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与优美的生态融为一体,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其四,严格管控,通过乡村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倒逼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业是支撑。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实现绿色兴村。在绿色兴村中,要促进现代农村和农业的生态化,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在这方面,鼓励和支持乡村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要按照“三线一清单”的要求,在保护文化、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保护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振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继续打击“散乱污”的作坊式企业,杜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其五,加强建设,把厕所革命、垃圾集中和污水处理作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对于生活垃圾,要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整治垃圾围村现象,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向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和湖南宁乡县菁华铺镇学习,发挥农户单家独院好考评、好奖惩的管理优势,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集中统一处置,建立农户分类、专业清扫、村里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置的模式。对于厕所革命,要大力开展乡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乡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对于生活污水,要因地制宜地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不宜盲目全部采取污水管网的方式。

由于农户支付能力整体有限,推广建设运营和维护经济成本低廉的可复制技术和模式是必要的。要探索低成本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防止治理设施“晒太阳”,建设资金“打水漂”。

 其六,共建共享,发挥村民和村集体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研发现,凡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好的地方,都是村集体经济发达的地方,也是村党建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更是乡贤辈出的地方。因此,在乡村振兴的生态文明建设中,除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外,首先地方党委组织部和统战部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品德高尚、有经济头脑的乡贤以各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投资,发挥其对于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带动作用。

其次,要建立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将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如垃圾分类、生态维护、污水处理、庭院美化等纳入村规民约,发扬村民理事会对于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和环境整治的考评作用。这方面,可借鉴浙江湖州、浙江丽水的“笑脸墙”和“劝进板”工作经验,褒扬乡村新风,用激励机制引导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和庭院美化工作。

再次,没有人才和智力的支持,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难以持久,为此要立足本土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发挥他们在乡村产业链脱贫中的带头作用。只有这样,示范引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乡贤出智、村民自治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才能形成。

 其七,以点带面,全面、深入开展乡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乡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关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成败,应当按照《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发展绿色农业,扩大“绿箱”政策(即政府通过服务计划,提供没有或仅有最微小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补贴)的实施范围和规模;按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推行三权分置和产权流转机制,激发农村要素市场的活力;按照《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保护农村土壤环境……此外,还要按照其他改革部署,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把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推进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健全地区间、流域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

乡村面积广、人口多,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只有完善体制、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释放制度红利,吸引各方参与,加强软硬件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才能在城乡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不断发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宜居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目标才能同步实现。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