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伏羲 > 正文

天水皮影女艺人金小兰的坚守与传承

 

女皮影艺人金小兰

  □记者 洪波 郭琦

  皮影戏,又叫“影子戏”,是一种用牛皮或驴皮等刻成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遍布西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在我市的秦安县境内,几乎70%以上的村庄每年都要演一二次皮影戏。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秦安境内的皮影戏班就有23个,兴盛时则达到42个之多,这些皮影戏班常年走村串巷,为偏远山村的群众送去欢乐和笑声。

  现如今,皮影戏昔日的辉煌虽已不再,但依旧有不少皮影艺人活跃乡间坚守着这门技艺,这其中更不乏女皮影艺人的身影。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了秦安县兴丰镇朱李村,正赶上牛氏祥和皮影戏班为群众表演皮影戏。村头搭起的戏台前站满了看戏的村民,尽管天气有些寒冷,但村民们依旧一个个眼睛盯着戏台,看得津津有味,每听到精彩之处,人群中还不时发出喝彩声。

  此时,戏台幕布后挑线子的金小兰早已进入角色,只见她端坐前台,一双手灵巧地操持着影人。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她和其他几位皮影艺人和着曲调,亮开喉咙高声吟唱,直到唱完计划好的几出影戏。

  “过去在咱甘肃这一带,小孩子学戏的并不多,女孩子学戏且唱皮影戏的就更少了,我是因为受父亲的影响,所以很早就对唱皮影戏产生了浓厚兴趣。”演出结束后,48岁的金小兰作为牛氏祥和皮影戏班的一名女艺人,给记者讲起了她的从艺经历。

  金小兰从小就与皮影戏结缘,其父早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偶戏艺人,对于“影子腔”他也十分在行。从十二三岁起,金小兰便跟着父亲开始学唱木偶戏和影子戏。每逢父亲演出,她就站在后台入迷地听,慢慢跟着学,久而久之便掌握了皮影戏技艺。

  “我至今记得,12岁那年第一次跟着父亲坐火车去甘谷唱戏,唱了整整40多天,我挣了两元钱。因为是第一次领到这么多钱,当时激动的我竟不知道怎么花,在返程的火车上,我就紧紧攥着那两元钱一路到家,最后攥的手心全是汗,钱都软趴趴的了。”金小兰说,在其父辈那一代皮影戏都是由男的来唱,从未见过有女的。所幸到她学唱戏那会儿,已经开始有女艺人唱皮影戏了,因此自己才得以学会这门技艺。不过即便如此,在很多场合作为一名女皮影艺人,遇到演出缺人手让她顶替时,金小兰也只能躲在台后唱一下。

  婚后,金小兰虽然一度再没唱过皮影戏,但心里却像被操纵影人的线始终牵着一样,一直没能割舍得下。直到小儿子出生以后,女皮影艺人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当有人叫她去唱皮影戏时,金小兰便义无反顾地将两岁的小儿子用布兜兜在胸前,开始重操旧业。

  近十多年来,随着皮影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转变,在皮影艺术濒临失传,不少有价值的口授剧本面临流失,许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艺人青黄不接的情况下,身为女皮影艺人的金小兰也从幕后走到台前,正式挑线子唱戏,担当主角。

  金小兰告诉记者,皮影戏里多半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神话故事,以往口口相传下来的影子腔,与当下流行的新秦腔相比则具有古朴的味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影子腔的曲调渐渐在金小兰脑海中变得模糊起来,凭着记忆中父亲的亲口传授,加上平日里通过磁带和电视模仿学习,她开始尝试一些改良过的时兴唱法,得到了戏班同行们的好评与认可。

  谈及将来,虽说现如今靠唱皮影戏难以谋生,但金小兰觉得,自从12岁开始学艺至今,唱皮影戏已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她会继续坚持唱下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