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娱评 > 正文

首都电影院80年见证影史 中国放映界的一面旗帜

12月28日正值世界电影诞生122周年,历经八十载风雨的首都电影院,在西单大悦城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新老首影人共聚一堂,畅谈中国电影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放映界的一面旗帜

首都电影院始建于1937年,其前身是由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与其友人筹资兴建的“新新大戏院”,此后曾改名新新电影院、国民大戏院。1950年,周总理亲自为影院定名为“首都电影院”,并由郭沫若题写院名。1957年,苏联电影《革命的前奏》引进,周总理要求文化部和中影公司引进宽银幕来保证影片的播放,于是中国向法国订购了宽银幕,首都电影院成为中国首家宽银幕电影院,并举办了《革命的前奏》首映礼。1984年,首都电影院进行升级改造,中国第一家光学立体声电影院就此诞生。1987年,首都电影院成为北京第一家年票房破百万的影院,此后连续四年放映成绩位居全国第一。

  2003年,为配合长安街改造,首都电影院进行停业迁建。2008年在西单大悦城重张开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首都电影院。开业后的第二年,首都电影院年票房突破6182万元,位列全国第一。

八十年来,首都电影院始终走在中国放映行业的前列,创造了行业的许多第一,被誉为“中国放映界的一面旗帜”。首都电影院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与中国电影改革、发展与繁荣的历史。

票房第一背后担着社会责任

纪念活动上,中影集团总经理江平,三届首都电影院经理刘洪鹏、官志斌、邓永红,新丽电影CEO李宁,资深电影发行人赵军等业内嘉宾,共同回忆首都电影院八十年历史中的点滴。

上世纪80年代,刘洪鹏担任首都电影院的经理。他回忆,看电影在当年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人们了解外国文化的重要窗口。“1987,首都电影院刚安装光学立体声不久,歌剧片《茶花女》引进中国,是多明戈主演的。很多人都觉得这种高雅艺术没人看,但我们从西安取回这部片子在北京地区进行了独家放映。根据《北京晚报》的报道,每50个北京人里就有一个人看了这部电影。”让刘洪鹏至今都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门头沟的老师,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看了八遍,后来他还自己带着录音机来。”当年很少有什么营销活动,刘洪鹏带着工作人员星期日骑着自行车去清华北大卖票,在食堂就卖了300多张。后来,《茶花女》在首都电影院放映了300场,而且上座率都能达到80%以上,占全国总票房的一半。

资深电影发行人赵军补充说,1996年,王晓棠带领八一厂制作了一部反映抗美援朝历史的纪录片《较量》,当时的电影市场还没有纪录片商业放映的先例,但首都电影院敢为人先进行了放映,后来《较量》的票房击败了很多进口大片,也让八一厂首次尝到市场经济的成果。

1997年后,官志斌接过了刘洪鹏的班,他见证了首都电影院的迁址和重张。他特意提到了电影院的社会责任问题。“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我们举办了南斯拉夫电影周表达态度,当时找海报非常难,只找到唯一一张黑白的绝版海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影片放映了一周,场场爆满。”

作为现任首都电影院经理,邓永红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首都电影院在新形势下不断研究影院的差异化发展,增加观众的互动体验,现已从原先的一家影院发展成多家影院的连锁模式。

默默无闻的发行人值得喝彩

著名导演陈凯歌当天也来到现场祝贺首都电影院开业八十周年。提到首都电影院,陈凯歌非常激动,他的多部影片曾在这家电影院做过首映,而他本人也从小就爱上首都电影院看电影。

“西单路口奔东路南,对面就是电报大楼,这么寸土寸金的地方,当年就是首都电影院。当年的首都电影院可是大名鼎鼎,外地人来北京出差,如果能来首都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且念叨呢。”小时候,陈凯歌就经常被父母带着去首都电影院看电影。“到十二三岁的时候,正好赶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首都电影院放《攻克柏林》,放了学我就往那疯跑,快到门口摔一大马趴,胳膊腿全都摔破了,流血了也不管,坐在那儿就看,好像我也是为打败法西斯出了力似的,那时候的电影就是有那么大的魔力。”

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副会长、资深电影发行专家耿西林刚刚去世。陈凯歌在纪念仪式上追忆了这位“耿大姐”:“我对她印象很深,她很和气很有能力,让她发行很放心,在此也表达我的敬意。”耿西林是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与推动者,首都电影院也特意在纪念活动嘉宾坐席“耿西林”的位置上,摆放了一束鲜花。中影集团总经理江平哽咽地说,“我们不仅要为电影明星喝彩,更应该记住这些默默无闻的电影发行人。”

  本报记者 李俐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