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而“不同”诉新声
据悉,“合而不同”——韩天雅、刘畅古筝与打击乐独奏重奏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完美谢幕!
韩天雅和刘畅两位年轻的演奏者均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本科生。韩天雅,六岁习筝,启蒙于张亚萍老师。201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201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艺术管理专业(双专业),师从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教授及青年古筝演奏家苏畅。刘畅,6岁跟随启蒙老师乔长喜先生学习民族打击乐,2005年师从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李真贵教授学习至今,现跟随魏然老师、刘刚副教授学习。200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在校期间,曾受到王建华、乔佳、格特·莫徒森、闫学敏等国内外著名打击乐专家的悉心指导与帮助,连续几年荣获专业优秀奖。2014年1月,以优异成绩保送中央音乐学院。
此场音乐会中,两位演奏者演出了八首风格迥异的作品,既有传统曲目,也有为此次音乐会创作的新作品。这些作品既不失古典,也极具创新。音乐会中,观众既感受到两种乐器各自“不同”的特点,又体会到了二者“合”的魅力。
音乐会上半场演出了四首作品:作曲家王建民为古筝与打击乐、钢琴创作的《枫桥夜泊》作为整场音乐会的开场之作充满了诗意。音乐在创作中糅进了昆曲、苏南民歌、丝竹等素材和音调特征。在韩天雅的琴声中,一幅浓淡相宜的江南水墨画跃然耳畔;随后由刘畅演奏的马林巴独奏《TOCCATA》(作曲:Anna lgnatowicz)则是一首技巧性非常高的作品,主题由无穷动旋律式的音符装饰而成,风格自由、热情;第三首演出的是古筝独奏《粉蝶采花》,这首潮州传统乐曲曲调优美流畅,刻画出粉蝶展翅翻飞、轻沾花蕊、随风起舞的画面,也展示出韩天雅传统作品演奏的扎实基础;上半场最后一首作品是由青年作曲家马昊创作的《歴往肆章》,此次演出是该作品的首演。这首作品为排鼓、通通鼓、邦戈鼓与定音鼓等十一只鼓而作,以四组相同数字的不同排列为创作依据,并将其运用在不同声部的节奏组合上。造成了多声部的节奏对位效果。
随后下半场的四首作品则更加具有特色:青年作曲家马昊为颤音琴、定音鼓等多件打击乐和古筝创作的重奏作品《婆娑》,是为此次音乐会专门创作的作品。该作品运用多种不同打击乐器的演奏方式和发声特点,表现"树叶间的光影"、"风吹树叶舞动纷飞"等画面。这首作品既流露出作曲家对于音色及演奏法创新的大胆尝试,也展示出两位青年演奏者娴熟的演奏技巧和对于乐器音色的精准拿捏;第二首演出的《望岳》,是作曲家刘恒创作一部组合打击乐作品,这首作品曾获“中央音乐学院第二届中国民族音乐节中国民族打击乐作品征集比赛独奏组”一等奖。作品是以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望岳》为灵感创作,作品中将许多民间音乐的音调打击乐化,既有民族打击乐的韵味又不是创新,可见作曲者对于打击乐器的深厚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第三首演出的古筝独奏《青山隐》是青年作曲家石慧是应韩天雅之邀为此次音乐会创作。全曲以“散慢中快慢”为构架,在丰富的织体变化和节拍更迭中,将古筝演奏的诸多技法融合。青山之景与隐者之心,在韩天雅的琴声中娓娓道来;全场音乐会的最后一首作品是两位演奏者合作呈现的《骆越情》。这首筝与打击乐作品是作曲家王岚岚应韩天雅之邀,根据原作于1997年创作的筝独奏曲《踩堂咏》进行拓展、丰富而成。作品以广西境内的壮族音调为基础,演奏中运用极富动感的节奏律动和变化多样的演奏技巧。
此次音乐会是两位青年演奏者第一次尝试将古筝与打击乐进行结合,也是两位青年演奏者在十余年音乐之路中孜孜求索的一次汇报。音乐会更展示出青年演奏者和作曲家们“合”而“不同”的文化观念,也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与现代音乐创作技法思考的又一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