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灯影 灯光中摇曳的乡情
□记者 年葆东
在天水,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但更多人自小都喜欢称其为“牛皮灯影子”,似乎只有这样叫才觉得亲切,觉得到位。
和其他地方一样,皮影主要用牛皮制作,但有讲究的老秦州皮影是要用黑牛的皮的,而在一些戏本里,也有“乌牛白马敬苍天”和“杀乌牛与白马祭奠苍天”的唱词。所以,在一些仪式感很强的祭奠性质的演出中,如果老戏箱里能拿出一套用黑牛皮制作的皮影那就真叫“牛皮灯影子”了。
“皮影本是灯下魂,只看影子不看人”。演了45年皮影戏的霍艺龙一说起皮影如数家珍。
霍艺龙说,在皮影行道里有许多行话,的确,听老皮影人之间对话犹如听地下工作者对暗号,如果不是行里人,你绝对听不明白。比如身体叫“线子”,头部叫“梢头”,接活多不多叫“蔓子长不长”,钱挣地多不多叫“裢子好不好”。至于更专业的术语,直接可以把行外人听懵。
霍仲吉和霍艺龙是老搭档了,俩人都是麦积区琥珀镇霍家川人,一起合作已有47年了,一个主要制作皮影,一个主要表演皮影。
霍仲吉介绍说,做皮影最费时间的是制皮,皮子要先放在水里泡一个月褪毛,然后用竹板刮干净牛皮上没剥净的肉和毛,再按照需求裁成块钉在墙上或绷在架子上绷紧晾干,最后用细砂纸打磨,使制好的皮子平整净亮能透过灯光。
皮影的雕镂制作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制作时首先要拓着样谱,用尖针将图案的轮廓和纹样划在底下的皮面上,然后刀凿并用镂雕成形。
镂雕皮影阴雨天最好,湿度合适,皮子柔韧,好刻。若皮子干燥,一锤下去很容易震断连接处。这也符合皮影戏的特点,下雨不好唱戏,正好制作些新皮影。
皮影最难刻的是头部,即“梢子”,花纹多,线条细,尤其眼珠,一不小心就刻废了。
皮影刻好后要上色。上色主要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的颜料,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平涂分填,多次烘染,使影人在亮子上看起来晶莹剔透,栩栩如生。
从前没有电灯,演灯影只能用油灯。据说有一种专用灯,一盏灯有5个灯芯,同时点亮往中间一放,观众只见影人不见竹棍,原理类似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可惜失传了。
皮影戏班一般五六个人一个班子,两只小箱子一背就可以走乡串村。一到地方,亮子撑起,唢呐、二胡、梆子、锣鼓操在手中,一灯,一桌,再加几条凳子,一场热闹就在小村欢起来了,那种快乐,是在城里的影剧院无法找到的。
唱戏也是有讲究的,看见没,只要亮子撑起,姜子牙的线子必须要挂在第一个,这是规矩。
皮影就是这样刻出来的。
花纹密集的部位最难刻。
霍仲吉介绍说,这个皮影人物叫“大口娃,”腰别旱烟锅,上身袒露,据说是传统皮影戏里唯一的古代最基层农民形象。
五六个人就撑起了一个皮影戏班,一个人就可以唱出一场天地悲欢。
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皮影的追随者也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