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赏双玉兰
张菁
残留的玉兰,如同画家笔下的特写,盏盏向上,清丽优雅。偶尔风过,花瓣款款而落,坠在地上,能听见声响。
我站在高大的双玉兰树底下,时而仰头凝望,时而低头闭目,感受“羽衣仙女纷纷下,齐戴华阳玉道观”的诗意。
其实,去双玉兰堂是打去年就有的约定,只是等了假期,误了花期。面向屋檐的一半已落,可迟有迟的好处。玉兰的美在于绚烂,繁华,但更在于它的气质,即便残留一朵,都不会觉迟。即便一朵未留,只是那花瓣,也会让人痴情。对玉兰的爱不是与生俱来的,但绝对一见钟情。天水自由路的玉兰曾让我幻化成和它一样美的女子,来回移步,试着赋出新诗。双玉兰堂的玉兰更添了一份香火气息,还有那盘根错节的历史韵味,那历久弥香的至情至真,以及它所处地方的清远宁静。
双玉兰堂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甘泉寺(原太平寺)内,寺内“春晓泉”右侧并列着两株古玉兰树,两树相距5米,树高约25米,围约2米。左株白,右株红,为全国现存最大的玉兰树,相传植于唐天宝年间,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俗称“双玉兰”。后因邓宝珊、冯国瑞、张自振等众乡贤的重视及国画大师白石老人题写的的“双玉兰堂”而闻名遐迩。
我不顾阴天,乘车前往。在镇西一个小巷尽头,进入寺院,眼前就是双玉兰了。虽然零零落落,但每一朵都向着天空,即使有的枝干上残留一朵,都是优雅地盛开,没有一朵显得孤单,没有一朵会垂下头,每一瓣都是那么珍贵,没有人敢高声语,唯恐惊落一花一瓣,好留给后来的人观赏残留的玉兰春晓。并非晴天,没有蓝天映衬花朵的景致,没有花枝伸在屋檐的古韵。正好,微润的空气送来它的清香,若隐若现,和着香火的味道,超然脱俗。花开得高的极高,低的极低,向上回弯,像一盏盏古灯,照着寺庙。又觉得它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只开着它自己,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牌,不需要呕心沥血的保护栏,只是在一个属于它的位置静然生长,无论花期与否。它们相依相伴,在一旁送来灼灼白光,守着天空,守着古寺。
游览的人并不多,大抵是早已观赏过了。只有一两个中年男子认真地拍照,站在高台上,站在院子里,踮起脚尖,拉近,特写,各个角度,百拍不厌,让一盏盏玉兰装入相框。树底下还有五六个可爱的孩子,据观察,他们是两拨人,一拨是跟着大女孩,捡拾落花,捧在手心扔起来抓拍,欢喜的不得了;还有一拨,是两个看起来笨笨的小男孩跟着一个的漂亮小姑娘,拿着塑料袋,风起花落的瞬间追着花瓣跑,有时落下好多,一时不知追哪朵才好,样子煞是可爱。一会进来了几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好奇地问小朋友捡花干什么,“美容养颜,还能当药。”“还能吃,能泡茶。”其中小男孩随着小姑娘补充了,稚气未脱的声音让女孩们惊叹:“小朋友们懂得真多,谢谢你们!”他们高兴地又像蝴蝶追着花瓣去了。后得知,原来是附近一家中药铺的小女孩和他的伙伴在为爸爸捡拾玉兰花药,真是可爱极了。
孩子说的没错。玉兰,又名望春,它的花语是“报恩”,象征着高洁,芬芳。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的佳句,以示其高洁的人格。玉兰能入药,《纲目拾遗》载:玉兰花“消痰,益肺和气,蜜渍尤良。”还有祛风散寒,通气理肺之效。此外,它还是餐桌上的美食。清代《花镜》谓:“其(花)瓣择洗清洁,拖面麻油煎食极佳,或蜜浸亦可。”还有玉兰饼、玉兰花蒸糕、玉兰花米粥……有玉兰的地方,就有馨香。除此,就像小女孩说的还美容养颜呢!唐代诗人咏:“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如果每天观赏玉兰,闻其花香,可容颜永驻,青春长存。
我也禁不住捡拾起花瓣,准备一片用来夹在书里,一半用来煲粥,一半用来泡茶,一半用来观赏。俯拾间,几块碑吸引了我。树中间一块刻的是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时所作的《太平寺泉眼》。其中盛赞甘泉的名句“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就出自此诗。靠墙是两块老碑。碑身漫漶不清,修补的印痕像龟甲裂开的纹路,仔细看,隐约能看到字,“康熙十九年乾隆五十九年嘉庆十五年募化布施”;还有一碑是“重建甘泉寺募化施银”,碑面有敲落的坑,落款是“以上共银一千三百四十二两五钱八分六厘”,依稀能想到,寺院的久远与它的变迁,以及人们对其倾注的心血。旁边还有一个展牌,中间是齐白石老人与邓宝珊将军的合影,右边是白石老人九十五岁画的玉兰图,左边是一九五九年邓宝珊将军为天水拟建杜甫纪念馆而作的一首七律,背景是双玉兰堂景致。随后,在树后大殿下看到了悬挂的“双玉兰堂”牌匾,磅礴大气,苍劲有力。据说这块牌匾是1955年邓宝珊请齐白石老人写,之后,几经周折,刻制成长两米,高一米,靛蓝底黑字悬挂于庙院卷棚之上。后在“文革”中丢失,历尽艰辛找回,重新刷洗打磨,油漆一新。四个字悬挂着岁月的沧桑,悬挂着多少人的执着守护。
放眼望去,院子的柳树如丝如织,玉兰伸向天空,伸向殿檐,伸向农家屋顶,大气娴静。它不排斥其它树种的生长,不知名的小树在它的怀抱里亦是葱茏可爱。再回首,屋顶上,瓦片上,花瓣散落,有的聚集在瓦槽里像水滴随时滴下;有的挂在松柏上,像蝴蝶点缀;有的落在佛塔上,装扮着莲花边檐,浑然自若,一尘不染。要走了,几片花瓣伴着声声梵音从容落下,滴在我灵魂的最美处。
出了寺门,走在街道上,才发现玉兰已经渗入到了甘泉镇人们的生活中。店铺的名字,“玉兰茶行”、“玉兰商行”、“玉兰超市”,不显重复,只觉美好。还有那墙上的装饰,都少不了那一支令他们自豪的玉兰。就像冯国瑞先生在《麦积公社双玉兰堂诗纪》说的“吾爱甘泉寺,风物绕水木。引泉通畦田,鳞次列板屋……堂以树得名,树以人知重……”甘泉人活在玉兰花香的空气里,让人羡慕!
“万丈光芒传老杜,双柯磊落得芳兰。”回家路上,不等风来,满心花香……
(张菁,1987年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毕业。现为天水市娘娘坝中学教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