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一一一专访天水市书法家马健行先生
在当今的西北书坛上,马健行先生的书法可谓是独树一帜,夺人耳目。品读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被其强烈的个性风采和浓郁的文人气质所折服。在三尺讲台上,他曾以严谨的治学,渊博的知识,超前的思维尽显名师风采,演绎了不少传奇和佳话。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他数十年如一日,追寻古人前贤的足迹,与古今大师对话,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非凡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生活阅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让他的艺术人生呈现出了应有的高度和深度。他的书法艺术就像是一壶水月酿造的老酒日益散发出迷人的醇厚和芳香。
出水荷花满池香
今年已62岁的马健行先生处事低调,心态淡然,从容不迫,给人以超然世外的感觉,然而谈起他喜爱的书法艺术,马健行先生似乎平静的外表下却暗潮涌动,激情澎湃。随着谈话的深入,马健行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与痴爱,他对艺术人生的理解就无时不在地感染着笔者,让人肃然起敬,而聆听先生的讲述给人以如沐春风。
马健行先生字怀波,号知知堂主人。大学文化程度,中教高级职称。1955年2月出生于甘肃省礼县盐官镇高楼村。先生先后供职于甘肃省礼县师范学校,天水市麦积区教师进修学校,天水市麦积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天水市麦积区教育局等。先生数十年献身于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可谓德艺双馨,不但深受师生爱戴,而且桃李满天下。马健行先生酷爱书法艺术,至今已与书法结缘五十多年。凭着对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与内涵的审视和理解,以自我美学创作的自觉逐渐形成了自家风格。有人评价马健行先生的书法作品:楷书师古不泥,既不失法度又求新于意韵;隶书率真洒脱,古拙扑茂;行书、草书碑帖兼具,方圆相濡,雄劲稳健。基于对国学的滋养和对传统书法的深层理解,马健行先生十分注重字外功夫的修养追求,作品及其风格的文化内涵和书卷气息如山风扑面,让人既感到纯扑自然,又感到洒脱不羁,独步书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中国书法的意象之美和情趣之美。
五十余年的躬身实践,马健行的书法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他的作品或灵动清新,充满变化或笔意纵横,洒脱不羁或清风俊骨,卓尔不群或雄浑大气,功力毕现。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展并屡获殊荣,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喜爱。
从1989年起,他数十次参加国际、国内的毛笔、硬笔书法大展、大赛并获奖,并有作品巡展收藏。1994年获得第一届国际华人书法艺术家作品大展精品奖。1996年11月作品获国家人事部人才所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1996年度书画人才审评交流一等奖;2001年获中国企业文化年文化艺术博览会“国粹奖”:2000年,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等14家单位联合审评,书法作品获得金奖。 2001年获得首届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银奖奖。2011年首届全国书画名家小品邀请展获最佳创意奖。第二届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获金奖;2011年10月第二届全国中老年书画创作交流研讨会获金奖。2012年首届中国老年书画学术展金奖。书法作品多次在天水及甘肃省书法展展中并获奖。作品被中国艺术院、中国文化艺术城、中国艺术品行情指数监测中心等六家权威机构评选为2009年-2010年度中国百位杰出书法家。
2010年7月马健行书法作品集出版。他的作品传略入编《国际现代书法名家教授大辞典》、《中国国际书法篆刻家年鉴》、《国粹奖艺术大典·国粹奖获奖作品集》、《中国硬笔书法史》、《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集》、《中国当代实力派行书名家精品集》、《2001中国书法选集》、《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传世书法·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2006中国书法》、《2009-2010年中国百杰书法家大典》、《中国书画名家代表作年鉴》(2011珍藏卷)。由于在书法界的影响和突出表现,他被选为世界华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亚洲书法家联合会中国书法理事会理事,中国老年书画学会理事,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协会·中国会员等。
潜心耕耘厚积薄发
马健行先生幼承庭训,酷爱书法。六岁随叔父马汉杰临帖颜、柳,兼习《十七贴》、《大字阴符经》等。日课百字,勤苦不辍。及长,研习汉隶,魏碑,偏爱《石门颂》;读写历代名家行书、草书,尤钟王铎、何绍基。后来又拜甘肃书法名家魏振杰弟子马友泉为师。91年开始与天水市书画大家董晴野先生相识,亦师亦友成为忘年交。
多方涉猎,兼收并蓄,潜心钻研,使马健行的书法艺术有了很大的的突破,如今,马健行先生的书法作品不仅使他获得了多种荣誉,而且他的作品也被收入多家名家典籍,被许多书法爱好者所推崇。然而,艺术的道路注定是孤寂的,甚至是充满艰辛和困苦的。尤其是要想在艺术的道路上有所突破,注定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马健行先生说他与书法结缘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家乡朴素而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习染。马健行先生出生在甘肃天水陇南交界的西汉河畔,这里传承沉淀着黄土文化的质扑和神圣。对文化的渴望使山村里人对文化人十分崇敬。每到腊月不管贫富,每家门上必贴春联。每蓬长者去世,都书写挽联。铭锦、祭文,特别是诵读“哀祭文”的肃穆敬重。十里八乡人对有学问人的爱戴与追捧都让马健行从小在骨子里对传统文化十分崇拜和敬重。
二是受家庭教育的熏陶。马健行先生从记事时就记得。他常常坐在爷爷盘踞的腿弯里,爷爷常常一边摩挲着茶盅,半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吟诵那听得清却听不懂的《论语》、《三字经》、《古文观止》、《大学》、《孝经》.......一边在对远祖扶风马氏溢于言表的追思与夸耀中,叮嘱他“读好书是资本,写好字是门面”,他就是在爷爷的故事与唠叨中成长的。
三是得益于叔父的榜样和严苛的教育。马健行先生的叔父马汉杰当时是村子里科举之后来自新中国第一个本科大学生。不但书读的好,字写的更好。
从七岁那年夏天开始,爷爷便将培养马健行的任务交给了叔父。马健行在叔父家里从小学读到了初一。也就是那几年垫定了马健行书法的基础。叔叔每天不但要求马健行要背诵课文及古典文章诗词,每天还要完成每日先60后100的写字任务。而且从影格到临帖,必须要有一半字吃红圈,少一红圈,手心就要挨一板子。伴随着煤油罩灯光和竹制的板子,马健行熬过了提心吊胆的五个年头。马健行大楷、小楷以及写字、读书的习惯皆得益于此。尤其是文革时期,马健行先生看到叔父用自扎的条帚书写一米见方的大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挂在城门上人见人夸时,给他心灵以极大的震撼,让他从此萌生了练好书法的决心,他练书法更用心了。特别是当叔父看到马健行书写的“语录牌”时,叔父的嘴角才终于露出了微笑。
农村的生活是艰辛的。当时为了挣点学费,马健行不得不和同学们拉架子车从四十里外每天多次贩运柴火。虽然每次也只能赚得两三元钱,但他己很满足。
当时写字没有宣纸,连像样的大楷本也没有,他只能在写完的作业本的空白处写小楷,在背面再写大楷。没有笔墨时只好用树枝在沙地上写。有时甚至用自制的苜蓿根代笔,在大方砖上写。尤其是高中毕业“回乡锻炼”时。马健行先生托关系买来纤化纸制作书写中堂、对子,每年的腊月上街去卖。最初一年写几十幅,发展的最多时能写700幅。正是由于这一段时间的勤苦实践,马健行先生对书法艺术也有了深刻地体悟,也使他的书法有了人生的厚度和生活的高度。
俯仰天地 墨海寄情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马健行先生的书法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和水平。数十年的书法生涯使他体悟到,书法可以用笔写也可以用“心”写,笔写是摹形、实践、验证,主要解决显性问题。心写是探询、比照、融汇交流,侧重体悟内涵。也可以说“心写”是入,笔写是出。入不去,就只能在外围兜圈子,结果换来的是羸弱与僵化。兜得越久越远离书法的本质。
书法抽象的线条充满人文的生机与生动黑北比照中烘托的激越与昂扬的情感律动,包含人品铸造和学识修养的力与纸的对抗融合中迸发的视觉冲击。都是在前人理论的导引下,虔诚地的步入圣地殿堂与历代圣手大家不断对话交流,于理解中借鉴,于继承中创新,于审视中融汇,与于与出入的反复提升中逐步脱俗羽化而终成风格的。
近两年来,退休在家的马健行先生可以不去上班,远离了应酬,他把全部的精力倾注于书法。也有了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去重读古人种种己解未解的箴言示训,诠释领略、尝试参悟蕴含在抽象线条中的人文情怀,生命激情。学养侵润和书法诸元素以及应该坚守的那份孤独与清贫。
而在这世俗相伴、功利相诱、浮躁与喧嚣相逼的窘境中。马健行先生时时于琐屑渺小无助中鼓励着自己。每日在读帖临池中寻觅与先辈及同仁对话的契机,在笔、墨、纸的亲和中,建构力的对抗与和谐,参悟现代生活与时代元素给与书法的种种渗透关照。努力着,期盼着能在古与今,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等等的对抗与融合中形成属于民族的也属于自己的书写。
或许坚守需要不屈的精神,创新和突破更需要勇气和智慧,在变化无穷,又充满挑战的书法艺术的道路上,马健行已渐行渐远,凭着顽强和执著,凭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沉淀,愿马健行先生给我们以更多的惊喜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