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解密 > 正文

秦安多士坊——胡家巷

【一】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街和坊组成的。街道(street)是交通主干道,坊是居住区,可以理解为街区(block)。

里坊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诗·郑风·将仲子》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之句,毛传曰“里,居也”。西汉长安城,则划分为160里,且“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此后,里坊制度日益完备,至隋唐长安城达到鼎盛。

宋徽宗时收取“侵街房廊钱”,相当于收取营业税,并且废除夜禁。至此,实行千余年的里坊制度宣告结束。从此,城区街市充斥、楼阁遍布、官民混居,呈现出与唐长安城截然不同的城市面貌。

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就是保存比较好的传统的坊巷。在天水市秦州区,西关历史街区的巷道和古民居建筑保存得较为完好,且比较丰富。在秦安县,也有几处历史街区和巷道。本文主要想介绍一下多士坊——胡家巷。

【二】

多士坊,也称胡家巷,位于秦安县城的核心地带,形成时间较早。在宋代置秦寨时秦安县城就有简单的道路。元至顺年间(1330-1333)在大城内修建兴国寺时,以今新华书店什字为中心修建南北街,多为土路,重要路段路面用毛石和沙砾砌铺。多士坊就在南街西南,应修建于此时。据秦安地方志学会顾问康熙德老人回忆,多士坊最早的建筑是元朝的文昌祠。“文昌祠”三个字是清代状元徐黼写的,“徐黼的字写得很憨,笔撇儿壮得很”。文昌祠建国初尚在,今已不存。

巷口北侧为牛家公馆(今工商银行),据史志学者记载,民国时牛家公馆曾是第106841师的师部,师长姓陈,貌甚威武。但笔者没有查阅到第106841师的资料。上个世纪80年代,牛家公馆的一座清代建筑被整体迁建,现为秦安泰山庙的三清宫。

多士坊宽约3米,通长约350米。东端巷口毗邻兴国路。巷口对面就是学巷,沿学巷可到秦安文庙。巷口往南就是南柴市,是一处商贸集市,通南上关和南下关古街。现在的胡家巷呈“T”型,其西南巷口毗邻太白街。笔者曾询问过史地学者李雁彬,其明清时的格局是否如此?是否是通巷,而非死胡同?李雁彬老师很明确地说:“胡家巷不是死胡同,西端通往县衙前的柳林池”。

据《秦安县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秦安已有多福坊、多址坊、多士坊、多庆坊、多才坊、同春坊、迥波坊、魁星坊等。从取名上可以看出,这些地名应是政府统一给定的。多士坊,顾名思义,此地应该居住了很多读书人。明代之时,巷口有一牌坊,上书“多士坊”。上款为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年),左手里是“里人胡缵宗书”。  胡缵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号可泉,又别号鸟鼠山人。万历乙酉年时,胡缵宗已经去世。这方匾所采用的字是胡缵宗生前题写的。

在秦安县博物馆收藏有多士坊的木质牌匾,是万历丙午年(1606年)重修多士坊时制作的,采用的字也是胡缵宗生前题写的。这也是秦安县博物馆所保存的比较早的一块木匾。可是由于岁月的侵袭,木匾上的油漆已被风雨侵蚀,剩下现在灰头土脸的样子。似乎让人联想不到钟鸣鼎食、人文蔚起的往昔光辉来。

至于多士坊为什么又称胡家巷,大概是因为这里是胡缵宗家族聚居的地方。由于胡缵宗在秦安县的名气很大,其家族名人辈出,所以本地的老百姓将多士坊俗称为“胡家巷”。

胡缵宗的高祖胡钺迁徙到秦安县,居住在多士坊。曾祖父是胡海。祖父胡琏,以国子监生任河北南皮县知县。父亲胡士济担任过四川双流县教谕兼署县知事,叔父胡士淇曾任四川什邡县知县。其祖、父两代皆通经。到了胡缵宗这一代,胡家已经在多士坊居住了五代人。胡缵宗官至山东、河南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方志学者和诗人。

胡家宅第,门上的牌匾有人说是“世家”,有人说是“门伐世家”,有一坊八牌。这块牌匾建国初尚在,今已不存,具体情况待考,但都有“世家”二字。这是当之无愧的。

胡缵宗家族开枝散叶,子嗣中有一部分迁到了县城东郊的凤山村,在旗杆巷居住。而胡家巷的祖宅则一直有后裔居住,延续至今。可惜祖宅中明清时的古建筑已经圯毁不存。

【三】

秦安胡氏是典型的书香门第。而多士坊里居住的书香门第并非只有胡缵宗一家。我们所知的还有孙述先家、路家大庭、李元芳故居、蔡曰逢家等。可见地如其名,多士坊里多士人。多士坊门口原有李元芳牌坊书“经元”,树八通石碑。每柱两通,今已不存。巷西的孙述先家,和胡缵宗家门对门。孙述先是胡缵宗的妹夫,举人出身,曾任山东登州通判。

李元芳故居位于胡家巷29号。李元芳(1489-1553)字子实,号虚菴,秦安县人。从小聪明伶俐,年龄稍长就跟从叔父李岚、李峣、李岱、李崇刻苦学习经史古义,闻名故里。明正德二年(1507)中举人。嘉靖初年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累迁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同知、山西潞安府(今山西长治)同知。晚年告老还乡,著有《安命赋》。

李元芳故居原呈四合院布局,现已破坏。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现存建筑坐南朝北,土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长12.8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96平方米。前出廊,硬山布瓦顶。结构为五架梁前对抱头梁,用3柱。廊柱和金柱之间用穿插枋连接,前檐柱施额枋、平板枋,柱头和补作间各有一斗,正心檩下配有透雕花板,挑檐檩下有木雕花板。装修为明间六抹,四周有棂花,中间两扇为活扇。槛窗亦为六抹四扇,与隔扇相同,中间两扇为活扇。次间坎墙用灰砖砌成。李元芳故居是秦安县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座古民居建筑,现由任巧云管理,租李少虎使用,作旧家具收购室。2011年,秦安县文物局筹措资金对其予以修缮。

再往西走是路家大庭,接凫池与文昌祠连。路家大庭(今种子公司)门口处的一楹,座南向北,上书“中宪”2字,为路坦然所造,今已不存。路家大庭悬牌八面,祠堂门书“忠孝传家”,是康熙年间的,刘缵基书,今已不存。

路坦然(1609—1684),由明入清时人,秦安县兴国镇胡家巷人。曾任襄阳通判、县丞,累迁直隶真定府管宣府上北路同知、福建延平府知府。其为官临民,勤于职守,诚实无欺,为政惟期宽慈平恕,无矫奇矜异之举,所在称治,以博雅廉明着称与世。清顺治皇帝特为制诰:“路坦然慎以持躬,敏以莅事,俾司郡佐,奉职无愆。官常彰廉明之声,吏治着循良之誉。”坦然于清康熙五年因丁艰回籍,晚年精研《易经》,著有《读易心得》四卷,据传藏于天水市图书馆。

其子路道庸,清初时人,号天中道人。长于诗文和书法,著有《迪岩诗草》四卷。路道庸一生酷嗜书法,他以行草书见长,入门以唐楷,得力于“二王”,融贯于“宋四家”而后成,气势豪放,笔力苍劲、纵横开阔。其取法各家之长,把个人狂放性格融合于书法之中。另外,多士坊西端的柳林池旁,居住着秦安的名门蔡氏家族的一支。据秦安蔡氏家谱记载,成纪蔡氏一脉其先祖为明朝湖北襄樊蔡小甘将军,因躲避英宗、景帝年间战乱而带领三个儿子及随从迁至秦安县孙蔡村。长子后裔居县孙蔡、蔡小一带,二子后裔居县衙门对面柳林池,三子后裔居县西川一带。

多士坊位于兴国寺与文庙之间,这些地方无不是人文荟萃、景色独具之地,是秦安昔日兴盛历史的见证,和人文蔚起的生动缩影。这个历史街区和古建民居具有陇右地方特色,是打造秦安兴国寺——文庙——明清一条街——泰山庙文化之旅的重要资源。文史工作者应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提升秦安文化旅游品位。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