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 > 民俗 > 正文

天水市秦州区李子园的黑社火(天之水网组图)

 

每年春节期间,在甘肃天水秦州区娘娘坝镇李子园上店子村,一场黑社火牵动了村民的心。

晚上8点,李子园村已是夜幕四合。陆陆续续赶来的观众已将社火场围了个严严实实,大家都在翘首期盼。

随着村庙里袅袅升腾的桑烟和此起彼伏的铮铮弦乐声,一场黑社火,在划破夜空的鞭炮声中隆重开场,一场乡村的狂欢庆典拉开序幕!

  

黑社火由来

黑社火,顾名思义就是晚上耍演的社火,主要流行于甘肃天水和陕西宝鸡市西部山区的部分村镇,通常由一支社火队在村民院落或村庄空旷地带于晚上表演,队员们一边舞蹈,一边歌唱,以此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及孝亲敬老之情。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娘娘坝镇李子园的黑社火曾一度走到濒临灭绝的地步,近十年来在一些当地文化人的组织下才逐渐红火起来,现在已被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表演时间:主要在每年春节期间,具体集中在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有的村还会延长到农历二月二前;除此以外,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或庙会期间,也进行一些社火形式的表演,但一般时间不长、次数不多。

2、组织机构:在当地农村,每年每个村都要产生一个负责庙会及全年民间文化、祭祀活动的民间组织,一般由农户轮流担任,其负责人称“会长”。每年春节期间,会长既负责自己村的社火活动,也负责与邻村社火演出的来往接待。社火导演(俗称“社火头”)由懂得很多社火内容的人充当。在乡间,社火还是一项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活动。

3、放“探马”:即社火出演前的传话程式。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甲村要到乙村演出,就要提前派出“探马”(即传信人),带上“帮铃”(旧时马帮戴的串铃)到乙村会长家通知,村里人听到铃声,就知道晚上村里要来社火。如今这个程序早已被电话代替。

4、表演程式:

敬神:社火出村时就已经装扮好,沿途敲锣打鼓。进村后先进庙,秧歌队简单引场,唱《十支香》等娱神祈祷小曲。然后才去正式演出场所,一般在较大的农家院落。如果村子较大,还要移场演出,程式一样,内容节目有变化。

打场、引场:因为是地摊演出,观众攒集,需要“打”出一个场地。一般用舞龙或武术表演“打场”。旧时“打”出场后,提灯笼的小孩迅速围出一个圈,中心就是演出场地。现在用电普及,灯笼已不多见。之后“引场”开始,在锣鼓点和唢呐先缓后急的伴奏中,由数十名男角(俗称“男身子”)、女角(“女身子”)组成秧歌队,条件较好的秧歌队男的统一装扮,头扎白毛巾,手持三角小旗。女队浓妆艳抹,头戴“额子”,身着花衣彩裙,左手端蜡花灯(也称“莲花盆”),右手拿彩扇。在“高腰伞”的带领下,“扭”出各种队形,如“大摆队”、“白马分鬃”、“黑虎剜心”、“挤麻子”等等。

唱对口曲(句):秧歌队“引”到快结束时,男女两队合为一队,男女间隔,形成一个大圈,持“高腰伞”者首先进场演唱“对口曲”。之后,一男一女为一组,分别进场中心演唱。演唱“对口曲”时是男的唱,女的围着他舞。内容大多是现编现唱,即兴发挥。如:“进了场子四下看,大红灯笼挂门前;起脊瓦兽光阴好,人旺财旺万万年。”

节目表演:秧歌队“引场”之后,开始各种小调(曲)、对唱、小剧表演。语言类节目演唱后是带“道具”的演唱,如“踩仙鹤”:一般是四位“女身子”踩着用彩纸扎制的仙鹤或彩云边舞边唱;还有“跑旱船”:老船夫打浆,划着船做出争上游、过旋涡激流、抢救搁浅的种种演唱,其中有大头娃娃插科打诨,使表演显得更加妙趣横生。社火的压轴戏一般是狮子舞表演。


社火的来历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观念。由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

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欢口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在汉魏南北朝、隋唐时期至南宋,皇城的除夕之夜还保留有大傩仪,后逐渐被社火取代而融于社火之中。可见宋朝的民间社火已是包罗万象,气象万千。当时的社火由祭祀、巫术、傩仪、百戏、乐舞、参军戏、民间杂耍等组成。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组织、举办使节庆、迎神赛会,有上竿、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耍、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杂戏表演。


主要类型 

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

社火根据其表演形式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主要在场院进行斗打表演。主要的社火种类,有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地台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

延续了数千年的社火,已成为每年正月中的一项重要文化习俗。宝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社火的发展

民间社火以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春节期间民俗活动的亮点。

改革开放给民间社火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社火艺术得到发扬光大,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 

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现时,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