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访谈 > 正文

张春昌:我的老乡李德福

我的老乡李德福

 

【天水】张春昌

 

在众多的老乡中,一想起李德福就觉得欢快喜庆。他大气、温和,热烈、慷慨,耿直、仗义,他永远积极上进,永远热爱生活。

李德福和我同乡,只不过他在秦安县中山乡中山村,而我在簸箕村。他从秦安四中高中毕业后于1991年考入甘肃省机械工业技术学院,1993年毕业分配到天水风动工具厂质量检验科技术室,从事质检工作。现为天水风动工具厂质量工程师,《天水日报》《天风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通讯员。

时光回到20年前。一次在年关前后,我在北道区街头行走,一个小伙子追上我,自我介绍说他是我老乡,叫李德福,在天水风动工具厂上班。他说他早认识我,知道我在报社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偶遇,我惊讶又高兴,熟悉的乡音让我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随后,他说想反映一件事情,他到某商店买了一瓶酒回家后发现是假酒,去退货时店主不但不退反而动手打人,希望通过报纸呼吁有关部门对此进行监督处理。说话间他有些激动,我对他进行了安慰,并告知他该如何做。

后来,我还是在北道街头行走,又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叫我,我回过头时他已热情地拉住我的手让我在铺子里坐,并给我忙乎着倒水,我当时没搞清楚状况,问他:“你是在这里吃午餐吗?”李德福笑着说这是他妻子陈爱莲开的小吃店。妻子原为天水某公司的职工,下岗后,于2000年在北道二马路开起来“莲莲饭店”,起初是小本经营,买呱呱面皮,目前已扩展到米线、砂锅、饮料等多种经营,说话间我看顾客爆满,生意十分红火,就问他,妻子一个人能忙过来吗?他说他利用下班时间、节假日抽空前来帮忙,有时他们家的孩子、亲戚全家上阵,有时还雇用临时工,一月下来比妻子上班要多挣几倍的钱。他还说来他这里就餐的多数是“回头客”,是老熟人,只要做到用心经营,热情服务,饭菜可口,就没有做不好的生意。我真是从内心里佩服他!

看着人来人往吃面皮的情景,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家集上卖的面皮。我们那地方的面皮和天水市的不一样,薄、透、柔韧、黄亮。调料也简单,一盆泡着草果的醋,一碗胡麻油泼的辣椒、一罐手工捣的蒜、一盒盐,仅此而已。逢集或庙会唱戏时,一对老夫妇担出来,方桌、长凳按多少年不变的规矩摆齐了,调料、面皮、凉面、凉粉摆好了,一天的经营就开始了。揣着兜里有数的钱,要上半碗面皮再抓上一把凉面,能和那些有钱人一样坐在油亮油亮的长凳上吃,那是多么骄傲和幸福的事!最记得从一沓黄亮黄亮的面皮上揭起来一张时的刹那,那面皮放佛就是太阳,亮的耀眼,黄的喜人。在家乡吃面皮,最好的事就是可以“照钱打豆腐”,要几角钱的抓几角钱的,面皮摊摊成了人流最聚集的地方,虽然很多人站着吃,但还是故意吃的很慢,生怕两口吃完,结束了这盛大而美好的宴会。此时,我想起“不吃凉粉腾板凳”这句话也许来源于此吧。可是,那时的有钱人并不多,一般都是母亲站着看孩子吃,或者儿子买给看戏的父母吃,走的时候再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带上一碗,这几乎是集上最好的唯一的礼物。

这些年在城市,看惯了著名的呱呱,厚厚的小锣面皮,浓浓的芝麻酱,想要一碗家乡简单清爽的面皮,只能在梦里。那碗只有几角钱却来之不易的黄澄澄的面皮,它盛着多少人的辛酸苦辣,盛着多少人的珍贵记忆,盛着多少人的宠爱与孝心,也映证着时代的变迁。而后来在与李德福的交往中,更出乎我意料的是,集上我想念的那家卖面皮凉面的主人公正是李德福的父母。我再次感动不已,心里致敬,为他们无人能学的独家手艺,为他们那根担了多少年油亮发光的扁担,为他们老一辈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看到勤劳忙碌的李德福夫妻,我想这就是他们的家风:诚实做人,良心经营;热爱生活,艰苦奋斗!

再后来,李德福经常出现在老乡的一些活动中。无论红白事,或远或近,不管谁家,他都热心前往。他充满活力,欢快幽默。一次,在一位亲朋乔迁新居的宴会上,他拿上话筒自告奋勇上台主持讲话,自然大方,风趣幽默,真诚暖人,赢得了阵阵掌声,成了主席台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他随机的主持将气氛推到高潮,让整个宴会喜气洋洋,大家对他更是刮目相看。

后来,每次遇见我和他总有说不完的话儿,但最多的是他问我如何投稿、写作的事。当时我是《天水日报》“读者来信”版面的编辑,我给他细心地讲此版面有啥栏目,稿件如何写,并告知他投稿邮箱等。他深受启发,之后调查采访撰写了《齐抓共管,净化农资市场》《请以实际行动来呵护我们美丽的家园》《缺斤少两不道德》《北道火车站发往秦安的依维柯太高票价》《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温暖》等稿件,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不道德行为进行了舆论监督,在社会引起了高度反响。随着他稿件的见报,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基层老百姓有啥事都愿意找他。某乡政府个别人以改造广场为由,强行将农民的房子拆掉,又把广场垫起一人多高,农民家院落本身地势低,这样一来,就更加低了,每当下雨,大量的雨水从院门前流过,墙体受到损伤。而乡政府把所有水渠(马路,猪场,粮站商店等)汇聚在农民家门前的水渠内,一遇暴雨,水流不及,越出水槽,从门前流过,对农民家的墙院构成极大的威胁。经他反映后报社将情况反馈乡政府,乡政府对此事做了解决,让受害农民感动不已。他还为《天风报》投稿,题材也从新闻扩展到诗歌、散文等,在写作的道路上乘风破浪。

忙碌的工作、生活丝毫不阻碍他追求知识的脚步。从2000年开始至今16个年头,他每年的12月份总要给我打电话自费订阅《天水晚报》,除他们一家人了解国际国内及周边的新闻、学习知识、拓宽视野,还将报纸放在他家的“莲莲饭店”让顾客随时看报,在吃饭的同时汲取精神食粮。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李德福,他用勤劳的双手、求知的脚步、积极的态度让生活微笑、让他人微笑。有他作伴,一路阳光;同他走过,一路花香!我的老乡、我的朋友李德福——期待和你的再次相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李德福 老乡
责任编辑:紫萱
0